若有留意香港電視(1137)HKTVmall的廣告,他們經常強調無需負擔高昂舖租,而且又省卻店舖人手和營運開支,因此產品賣得較連鎖店便宜。
的確,在今年上半年,包括實體店租金和店員薪金在內的市場推廣開支,對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訂單總商品交易總額)的比率只有6.1%。反觀其他零售集團(由於沒有本地超市的財務數據,退而求其次看其他類別),例如本地著名化妝品連鎖店莎莎國際(178),去年租金和工資對收入的比率分別是11.3%和14%。本地零食連鎖店優品360(2360),去年同期也分別有9.5%和9.3%。
可是,港視的廣告沒有告訴你,物流及配送成本佔GMV高達15.9%,加上電子商貿營運及支援的9.6%,以及其他非現金項目如折舊的4%,總經營開支對GMV比率合共是35.6%。不幸的是,港視的總體毛利率只有21.2%,因此經營溢利對GMV是負14.4%。
換句話說,客戶每下100元訂單,扣除商品成本或商戶付款後,港視平均可賺取21.2元,但經營開支卻需要35.6元,因此需要倒貼14.4元。這也解釋為何港視於今年上半年仍錄得1.55億元虧損,而且較去年擴闊了11.1%。
持續虧損不是辦法,怎麼辦?管理層已有計劃,並且預期在2021年底或以前,EBITDA(除息稅折舊和攤銷溢利)可達至收支平衡。計劃詳情如下:第一,通過業務量倍增以提升採購的議價能力,預期整體毛利率因而推高至25%。第二,通過倉庫自動化和規模經濟,每日平均訂單量將由目前的15,000單增至25,000單,預期配送成本對GMV比率因而降至13.5%或以下。最後,穩定固定營運成本於現有及更低水平,當中包括市場推廣及銷售,以及各個後勤支援功能(即是凍結人手吧?)。
計劃可行嗎?首先,港視今年上半年的GMV有12.35億元,假設兩年後升1倍至24.7億元,同時毛利率如計劃般提升至25%,到時整體毛利將增至6.17億元。接者是配送成本,若如期降至13.5%,或3.33億元,以及其他成本維持在現有1.93億元水平,到時EBITDA將可出現9,076.4萬元盈利,邊際利潤率約為3.7%。
說到底,此計劃的成敗在於業務量能否倍升。今年上半年港視的GMV增54.7%,若此趨勢能夠持續,相信兩年升1倍並非難事。
最後一提,目前港視客戶的年齡分布集中在25歲至44歲,人數佔整體客戶合共71%。45至54歲和55歲或以上分別只佔13%和7%。有見銀髮族客戶的佔比偏低,港視計劃推出專為年長人士而設的手機應用程式。除此之外,個人認為可考慮在實體店設立長者專用櫃枱,以協助長者使用程式來網購。其實網購模式對長者來說理應十分吸引,除了產品價格相宜外,更重要是送貨上門,省卻不少氣力。此外,要讓長者口耳相傳,最好能改一個二至四個字的中文名(例如港視網購)。因為「HKTVmall」有五個音節讀起來不順口,認識的長者中,就有人索性以「王維基」來取代之。
港視的計劃能否達標,業績又能否轉虧為盈,我們將在日後再作跟進。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27
&&&&&&&&
2019年9月27日星期五
2019年9月20日星期五
太興業績很差嗎?
今年6月上市的太興集團(6811)早前公布業績,今年上半年股東應佔溢利大跌65.1%,至5,027.6萬元。跌幅那麼驚人,看似業績急速走樣,其實不然。若撇除特殊項目包括1,801.6萬元上市開支、採用新會計準則FRS16後造成的1,460萬元影響,以及去年同期因出售金融資產而獲得的7,212.7萬元收益,經調整後股東應佔溢利其實增加10.1%,至8,290萬元。
齊來研究一下太興的業績。首先是收入,今年上半年升6.5%至16.39億元,當中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升11.1%,至13.1億元,內地則跌8.2%,至3.3億元。
由於公告沒有分列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收入,唯有假設全數來自香港吧。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今年1月至6月包括茶餐廳在內的中式餐館,期內的總收益有253.6億元,較去年同期微跌1.2%。太興勝過市場平均,相信是期內加開新店所致。
可是,內地業務較為遜色。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有21,279億元人民幣,按年升幅有9.4%。今年上半年,太興在內地開設數間餐廳,收入不單未能追上市場而且還下跌,太興未有解釋原因,個人相信部分是由於人民幣貶值之故。
此外,若簡單地將期內總收入除以期末餐廳數量,每店平均收入為828萬元,較去年同期只微跌0.5%。記得翠華(1314)上市後的頭幾年,就是依靠加開新店來催谷收入,可是每店平均收入一直下跌。現在太興能做到持平,反映其開新店擴張策略較翠華做得好。
接下來是成本結構。餐廳的主要成本是食材、人工和舖租,今年上半年對收入的比率(見下表),與去年同期比較大致持平,唯一是人工對收入的比率稍升0.6個百分點,但剛好被食材的減幅所抵銷。另外,與翠華比較,雖然太興在食材和人工方面略高於翠華,但租金和其他開支較翠華優勝很多,因此太興的經營溢利率較翠華高。綜合而言,太興的業績不算差,表現也較翠華為佳。
有別於翠華的單一品牌策略,太興走多品牌路線,目前來看發展不俗。例如敏華冰廳、錦麗和靠得住,期內同店收入增長分別有4.8%、5.7%和4.7%。當然,多品牌策略好處是分散投資,但壞處是必須兼顧各品牌的獨特需要,令資源難以完全統一。這也解釋為何太興的食材成本對收入比率較翠華為高。
最後一提,翠華的客路包括內地遊客,近3個月的社會運動已令訪港旅客數目大減。例如今年7月訪港旅客人次按年減少4.8%,內地旅客的降幅更有5.5%,相信對翠華的收入有一定影響。反觀太興的客源主要是港人,相信社會運動對其收入影響有限。再講,香港第三季出現經濟衰退看來已成定局,經濟下行往往對快餐業有利,相信太興能從中得益。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20
&&&&&&&&
齊來研究一下太興的業績。首先是收入,今年上半年升6.5%至16.39億元,當中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升11.1%,至13.1億元,內地則跌8.2%,至3.3億元。
由於公告沒有分列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收入,唯有假設全數來自香港吧。根據香港統計處的資料,今年1月至6月包括茶餐廳在內的中式餐館,期內的總收益有253.6億元,較去年同期微跌1.2%。太興勝過市場平均,相信是期內加開新店所致。
可是,內地業務較為遜色。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有21,279億元人民幣,按年升幅有9.4%。今年上半年,太興在內地開設數間餐廳,收入不單未能追上市場而且還下跌,太興未有解釋原因,個人相信部分是由於人民幣貶值之故。
此外,若簡單地將期內總收入除以期末餐廳數量,每店平均收入為828萬元,較去年同期只微跌0.5%。記得翠華(1314)上市後的頭幾年,就是依靠加開新店來催谷收入,可是每店平均收入一直下跌。現在太興能做到持平,反映其開新店擴張策略較翠華做得好。
接下來是成本結構。餐廳的主要成本是食材、人工和舖租,今年上半年對收入的比率(見下表),與去年同期比較大致持平,唯一是人工對收入的比率稍升0.6個百分點,但剛好被食材的減幅所抵銷。另外,與翠華比較,雖然太興在食材和人工方面略高於翠華,但租金和其他開支較翠華優勝很多,因此太興的經營溢利率較翠華高。綜合而言,太興的業績不算差,表現也較翠華為佳。
有別於翠華的單一品牌策略,太興走多品牌路線,目前來看發展不俗。例如敏華冰廳、錦麗和靠得住,期內同店收入增長分別有4.8%、5.7%和4.7%。當然,多品牌策略好處是分散投資,但壞處是必須兼顧各品牌的獨特需要,令資源難以完全統一。這也解釋為何太興的食材成本對收入比率較翠華為高。
最後一提,翠華的客路包括內地遊客,近3個月的社會運動已令訪港旅客數目大減。例如今年7月訪港旅客人次按年減少4.8%,內地旅客的降幅更有5.5%,相信對翠華的收入有一定影響。反觀太興的客源主要是港人,相信社會運動對其收入影響有限。再講,香港第三季出現經濟衰退看來已成定局,經濟下行往往對快餐業有利,相信太興能從中得益。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20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
做小米顧客好過做股東
顧客、員工和股東是企業的三大持份者,對待的優先次序一直爭論不休,而且風向隨時代改變。例如資本主義興起之初是「股東至上」,企業的責任只有一個,就是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一派「要不是股東出資企業就完蛋了」的論調。
後來有人提出「持份者論」,主張企業應照顧所有持份者的利益。現在就更有趣,不單認為股東非最優先,而且更變成包尾大幡。此說最有名的要數馬雲,他說阿里巴巴(NYSE:BABA)堅持顧客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其理論是「只有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員工快樂,才有可能創新;只要客戶滿意了,員工滿意了,股東一定會滿意」。
不過,做得淋漓盡致的必定要數小米集團(1810)。先講顧客,瓜瓜是小米產品的支持者,原因只有四個字,「物超所值」。例如手機,今年第二財季的毛利率雖然增1.4個百分點,但也僅是8.1%。賣一部手機給你,每100元售價才賺8.1元,而且還未計營銷和行政等成本。當然,超低毛利率靠互聯網廣告補貼,用家需經手機預載程式接收這些廣告訊息。
顧客快樂,小米員工就更快樂,特別是有資格參加僱員股份獎勵計劃的那些。小米股份分A股和B股,A股由董事長雷軍和總裁林斌持有,每股擁有10票投票權。B股由小米高管、員工和公眾持有,每股只有一票投票權。根據小米由去年7月至今年8月的月報表做了一個統計,在這短短的14個月,因上述計劃而發行的新股(全是B股)合共有15.17億股,平均認購價是0.258元(約0.033美元),加上另一股份獎勵發行的181.2萬股,新B股總發行數量是15.19億股,相當於去年7月剛上市時B股總數的9.6%,或總股數(即A股加B股)的6.7%。簡單點算,僱員以每股0.258元認購股份,以現值9.1元計,每股淨賺8.842元,即是認購價的34.27倍,爽吧!
至於股東,自小米上市以來的14個月,計入發行新股和回購等因素,股份數量淨增長有6.2%。若以今年上半年股東應佔盈利50.78億元人民幣計算,未發行前每股盈利是0.225元人民幣,發行後是0.212元人民幣,代表每股盈利被攤薄5.8%。
朋友說,小米現在不是宣布回購嗎?股份數量將會減少,每股盈利和每股資產將會上升,不是很好嗎?的確,假設回購價是現價9.1元(執筆時股價),以及用盡120億元上限,股份數量將減少5.5%,每股盈利因而回升大約5.8%,差不多彌補了早前的攤薄效應。
不過,股份回購將動用公司資金。去年上市籌集了275.61億元,現在卻動用最多120億元來回購股份,即是集資所得的44%,會否影響當初的集資用途呢?根據去年年報,研發核心內部產品和擴大及強化生態投資還未完成,現在資金用作了回購,小米是否應交代一下項目如何繼續?
此外,涉及回購的股份是B股,回購將令B股數量減少,但A股數量不變,意味A股持有人的投票權影響力進一步增加。再講,小米當初以17元招股,若以9.1元計帳面虧蝕46.5%。你說,做小米顧客好過做股東,對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13
&&&&&&&&
後來有人提出「持份者論」,主張企業應照顧所有持份者的利益。現在就更有趣,不單認為股東非最優先,而且更變成包尾大幡。此說最有名的要數馬雲,他說阿里巴巴(NYSE:BABA)堅持顧客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其理論是「只有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員工快樂,才有可能創新;只要客戶滿意了,員工滿意了,股東一定會滿意」。
不過,做得淋漓盡致的必定要數小米集團(1810)。先講顧客,瓜瓜是小米產品的支持者,原因只有四個字,「物超所值」。例如手機,今年第二財季的毛利率雖然增1.4個百分點,但也僅是8.1%。賣一部手機給你,每100元售價才賺8.1元,而且還未計營銷和行政等成本。當然,超低毛利率靠互聯網廣告補貼,用家需經手機預載程式接收這些廣告訊息。
顧客快樂,小米員工就更快樂,特別是有資格參加僱員股份獎勵計劃的那些。小米股份分A股和B股,A股由董事長雷軍和總裁林斌持有,每股擁有10票投票權。B股由小米高管、員工和公眾持有,每股只有一票投票權。根據小米由去年7月至今年8月的月報表做了一個統計,在這短短的14個月,因上述計劃而發行的新股(全是B股)合共有15.17億股,平均認購價是0.258元(約0.033美元),加上另一股份獎勵發行的181.2萬股,新B股總發行數量是15.19億股,相當於去年7月剛上市時B股總數的9.6%,或總股數(即A股加B股)的6.7%。簡單點算,僱員以每股0.258元認購股份,以現值9.1元計,每股淨賺8.842元,即是認購價的34.27倍,爽吧!
至於股東,自小米上市以來的14個月,計入發行新股和回購等因素,股份數量淨增長有6.2%。若以今年上半年股東應佔盈利50.78億元人民幣計算,未發行前每股盈利是0.225元人民幣,發行後是0.212元人民幣,代表每股盈利被攤薄5.8%。
朋友說,小米現在不是宣布回購嗎?股份數量將會減少,每股盈利和每股資產將會上升,不是很好嗎?的確,假設回購價是現價9.1元(執筆時股價),以及用盡120億元上限,股份數量將減少5.5%,每股盈利因而回升大約5.8%,差不多彌補了早前的攤薄效應。
不過,股份回購將動用公司資金。去年上市籌集了275.61億元,現在卻動用最多120億元來回購股份,即是集資所得的44%,會否影響當初的集資用途呢?根據去年年報,研發核心內部產品和擴大及強化生態投資還未完成,現在資金用作了回購,小米是否應交代一下項目如何繼續?
此外,涉及回購的股份是B股,回購將令B股數量減少,但A股數量不變,意味A股持有人的投票權影響力進一步增加。再講,小米當初以17元招股,若以9.1元計帳面虧蝕46.5%。你說,做小米顧客好過做股東,對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13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9年9月6日星期五
帶量採購對中生製藥之影響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香港股市呈下行趨勢,不少股票沉底,唯獨幾個板塊例外,包括醫藥股,而中國生物製藥(1177)可算是表表者。以今年年初的收市價計,中生股價目前升幅接近140%。升幅那麼高,其實是去年跌得太低殘,究其原因,還不是受到內地「帶量採購」影響所致。
慎防讀者忘記,簡單覆述一下甚麼是帶量採購。中國政府為了壓抑藥價,去年在11個城市推出一項新措施,對某些指定藥物實行集中採購,並以招標形式進行。說得上招標,自然是價低者得,藥企盈利肯定受壓。不過,由於採購數量龐大,倘若中標有望彌補藥價損失,這就是所謂「以量換價」。
新措施推出至今,中生有兩個產品入選帶量採購名單,分別是乙肝病藥潤眾(香港名稱是恩替卡韋),和鎮痛藥凱紛(氟比洛芬酯)。究竟新措施對中生的影響有多大?
首先是潤眾,在新措施實行前一年,即2018年,據報每粒售價是6.72元(人民幣,下同),新措施後爆跌91%至0.62元。於今年上半年,此藥的營業額是16億元,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7.8%。假設帶量採購於今年1月1日生效,簡單地將營業額除以單價,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是26.66億粒,與去年同期比較急升932%。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於潤眾而言,帶量採購雖然令單價大跌,但銷量上升彌補了九成以上因單價造成的損失。
至於凱紛,目前中標價是每盒109.75元,翻查報道價格降幅約65%,即313.57元。今年上半年的營業額是5.97億元,較去年同期跌33.4%。採用上述假設和計算,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是544萬盒,較去年同期增90.2%,此增幅大約抵銷約五成單價下跌的損失。
值得留意,潤眾和凱紛是中生的重要收入來源。於2018年上半年,兩者的營業額佔總收入分別是17.8%和9.2%,但是今年上半年分別降至12.8%和4.8%。雖則如此,中生今年上半年仍能保得住總收入不跌反升28.8%至125.27億元,因為其他產品表現出色。當中以抗腫瘤用藥最為突出,期內營業額增145.5%,其他如心腦血管用藥、骨科用藥和消化系統用藥也不錯,期內營業額分別升23.4%、12%和33.7%。
雖然中生今年上半年收入錄得增長,純利也升5.8%至14.4億元,但盈利能力輕微下降。例如總體毛利率減0.5個百分點至80.4%,以及經營溢利率降2.9個百分點至21.6%。此外,純利率跌2.8個百分點至17.4%,即使扣除因增持聯營公司北京泰德股權而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以及金融資產的公允值變動,純利率也要減1.2個百分點至19.3%。
毛利率跌幅較少,但其他盈利指標相對上跌幅較大,似乎並非帶量採購造成,個人相信與增持北京泰德有關。以2018年的數據計算,各子公司的純利率相當不俗,當中包括正大天晴有28.7%、南京正大天晴有19.3%,連雲港潤眾更有31.4%。可是,北京泰德只有11.7%。由於中生增持純利率較低的北京泰德,可能因此拉低了總體純利率。當然,中生增持北京泰德主要是看中其競爭優勢,特別是高端製劑產品和創新藥物開發的定位,而非目前的盈利能力。
綜合而言,帶量採購相信會進一步擴展至全國,且涉及藥物將愈來愈多,以量換價雖能抵銷部分影響,但長遠而言還需靠不斷開發新藥。中生增持北京泰德來得正是時候。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06
&&&&&&&&
慎防讀者忘記,簡單覆述一下甚麼是帶量採購。中國政府為了壓抑藥價,去年在11個城市推出一項新措施,對某些指定藥物實行集中採購,並以招標形式進行。說得上招標,自然是價低者得,藥企盈利肯定受壓。不過,由於採購數量龐大,倘若中標有望彌補藥價損失,這就是所謂「以量換價」。
新措施推出至今,中生有兩個產品入選帶量採購名單,分別是乙肝病藥潤眾(香港名稱是恩替卡韋),和鎮痛藥凱紛(氟比洛芬酯)。究竟新措施對中生的影響有多大?
首先是潤眾,在新措施實行前一年,即2018年,據報每粒售價是6.72元(人民幣,下同),新措施後爆跌91%至0.62元。於今年上半年,此藥的營業額是16億元,與去年同期比較減少7.8%。假設帶量採購於今年1月1日生效,簡單地將營業額除以單價,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是26.66億粒,與去年同期比較急升932%。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於潤眾而言,帶量採購雖然令單價大跌,但銷量上升彌補了九成以上因單價造成的損失。
至於凱紛,目前中標價是每盒109.75元,翻查報道價格降幅約65%,即313.57元。今年上半年的營業額是5.97億元,較去年同期跌33.4%。採用上述假設和計算,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是544萬盒,較去年同期增90.2%,此增幅大約抵銷約五成單價下跌的損失。
值得留意,潤眾和凱紛是中生的重要收入來源。於2018年上半年,兩者的營業額佔總收入分別是17.8%和9.2%,但是今年上半年分別降至12.8%和4.8%。雖則如此,中生今年上半年仍能保得住總收入不跌反升28.8%至125.27億元,因為其他產品表現出色。當中以抗腫瘤用藥最為突出,期內營業額增145.5%,其他如心腦血管用藥、骨科用藥和消化系統用藥也不錯,期內營業額分別升23.4%、12%和33.7%。
雖然中生今年上半年收入錄得增長,純利也升5.8%至14.4億元,但盈利能力輕微下降。例如總體毛利率減0.5個百分點至80.4%,以及經營溢利率降2.9個百分點至21.6%。此外,純利率跌2.8個百分點至17.4%,即使扣除因增持聯營公司北京泰德股權而產生的無形資產攤銷,以及金融資產的公允值變動,純利率也要減1.2個百分點至19.3%。
毛利率跌幅較少,但其他盈利指標相對上跌幅較大,似乎並非帶量採購造成,個人相信與增持北京泰德有關。以2018年的數據計算,各子公司的純利率相當不俗,當中包括正大天晴有28.7%、南京正大天晴有19.3%,連雲港潤眾更有31.4%。可是,北京泰德只有11.7%。由於中生增持純利率較低的北京泰德,可能因此拉低了總體純利率。當然,中生增持北京泰德主要是看中其競爭優勢,特別是高端製劑產品和創新藥物開發的定位,而非目前的盈利能力。
綜合而言,帶量採購相信會進一步擴展至全國,且涉及藥物將愈來愈多,以量換價雖能抵銷部分影響,但長遠而言還需靠不斷開發新藥。中生增持北京泰德來得正是時候。
原文刊於:am730 2019-09-06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