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大事件中,無國界醫生(MSF)被指太官僚,對港人醫療危機視而不見,因而掀起停捐潮。說來實在諷刺,MSF的工作就是反官僚,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緊急醫療服務。與其說他們官僚,不如說是錯判形勢,以及過於謹守其宗旨所致。
公平點說,未發生修例風波前,相信香港MSF及其捐款者也從未想過,香港居然需要人道醫療救援吧?香港醫療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緊急救援屬一級水平。只要打緊急電話,救護車在十幾分鐘內就會到達。可是,在修例事件中,示威者害怕被拘捕而拒絕求醫,因此出現緊急人道醫療危機。
身為港人熱衷捐款的受惠機構之一,當有需要時出手援助是應有之義。雖然香港MSF最後也派員協助示威者,但來得太遲。
在眾多國際慈善組織中,香港MSF的善款收益屬數一數二,2018年就有5.18億元,加上60.4萬元其他收益,總收入達到5.19億元。翻查近5年的財務報告,發現2017年及以前善款升幅介乎12.3%至19.2%,到了去年卻大幅放緩至只有3.4%。此外,香港善款佔國際MSF全球收入的比率,於2014年只有2.6%,其後持續上升至目前的3.7%。由此可見,港人對國際MSF的貢獻與日俱增。不過,在大家慷慨解囊前,有否認真了解善款如何運用?
首先,公眾最關心的當然是救援項目。於去年,香港MSF在這方面的開支有4.46億元,對收入的比率是85.9%,較2017年減少1.2個百分點。比率減少因為籌款開支升1.1個百分點至10.7%,以及行政開支增0.1個百分點至3.4%。換句話說,向香港MSF捐出的每100元善款中,85.9元花在慈善項目,14.1元花在籌款和行政。是平還是貴?不妨比較一下。
香港紅十字會同為本地非政府醫療組織,以經常性收支計,慈善項目支出對收入的比率有89.2%,籌款和行政支出對收入的比率則只是6.4%。不過,其特殊學校受政府補助,輸血服務又有醫管局撥款,籌款壓力自然較輕。若撇除相關收支,兩個比率分別高達44.9%和38.5%。
與其他國際慈善組織比較又如何?如香港樂施會,兩個比率分別是75.8%和18.1%。又如香港世界宣明會,兩個比率分別是94.4%和5.6%。單以此來看,香港MSF不過不失。當然,由於機構背景、知名度、從事的慈善項目等不盡相同,單以上述比率來評論高低有欠公平。
香港MSF在財務報告中提到,定期每月捐款人為該會提供穩定收入,所以招募和挽留這些捐款人是首要任務。可是,由於停捐潮持續,相信將打擊今明兩年的捐款收入。
無論如何,在決定捐款時,相信不少朋友都是認同MSF在海外的救援工作,也沒有預期需要回饋香港吧?再講,內地民眾動輒因政治立場而杯葛港台藝人或品牌,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不認同MSF的判斷而呼籲停捐,本質上不是與內地作法一樣?
個人認為香港MSF並非活該,而是政府作孽的犧牲品而已。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29
&&&&&&&&
2019年11月29日星期五
2019年11月22日星期五
361度核數師辭任皆因審計費嗎?
內地體育用品商361度(1361)公布更換核數師,結果引發股價於上周四暴瀉最多38%,雖然其後略為回升,但收市仍要跌15.6%。根據公告,前任核數師畢馬威之所以辭任,原因是雙方未能為今年的審計費達成共識。單單只為審計費而終止多年的合作關係,實在有點匪夷所思。觀乎股價表現,看來市場不太相信此解釋。
市場有此反應其實不無道理。翻查年報,2017年和2018年的審計費是396萬元(人民幣,下同),佔行政費用的比率分別只是0.8%和0.7%,金額微不足道。再講,今年上半年361度的除稅前盈利有5.4億元,相比起來核數費只是九牛一毛。受消息影響,361度的市值於一日內便蒸發了5.17億港元,若然只為區區不到400萬元的審計費而更換核數師,可謂得不償失。
有朋友說,可能是今年審計費用大增所以鬧翻,但此說法講不通。自361度於2009年上市以來,畢馬威已經擔任其核數師,按理應非常熟悉其運作,核數工作早已駕輕就熟。再講,361度的資產負債表比較簡單,今年又沒有重大收購,業務模式也沒有重大變動,就算要上調核數費,相信幅度也不會太大。
不少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核數師跳船,都是企業財務出現問題的警號。去年沽空機構GMT才質疑361度等幾間體育用品股的盈利能力,今年安踏體育(2020)更先後被兩間沽空機構狙擊,認為其財務數據造假。言猶在耳,此時畢馬威突然辭任,難免再度引發市場對361度的憂慮。
按目前資料來看,個人認為審計費並非核數師辭任的主要原因,至於真正原因則難以推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361度的股價表現落後於同業。今年體育板塊表現強勁,李寧(2331)自年初至今股價已累升198%,安踏也升98%,特步國際(1368)較遜色但也升1.4%。偏偏361度斯人獨憔悴,股價累跌19.4%,就算是未出事前也累跌3%。
為甚麼?皆因業績跑輸同業。就以今年上半年為例,三間同業的收入增幅介乎23%至40%,但361度只升7%。股東應佔溢利也一樣,三間同業的增幅介乎23%至196%。升幅最高的李寧,就算扣除一次性收益也升109%。反觀361度,同期升幅只有9.7%,大大落後於同業。
中國消費市場增長不俗,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8.4%。有研究發現,當前兩成的主流消費者佔零售消費總量約70%,他們要求質素較高的產品,反映中產冒起並且形成一股龐大的消費力。
可是,361度的品牌定位較低端,未能迎合這股新趨勢。雖然361度最近推出品牌重塑計劃,打算提升產品檔次以迎合市場,但目前多達75%的門店設在中國三線或以下城市,看來單單改革產品並不足夠,還要調整銷售網絡才成。今年第三季,361度主要品牌的零售額只有低單位數增長,童裝產品好一點也只有高單位數增長。除非接下來的3個月戲劇性急升,否則今年的全年業績相信仍然跑輸同業。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22
&&&&&&&&
市場有此反應其實不無道理。翻查年報,2017年和2018年的審計費是396萬元(人民幣,下同),佔行政費用的比率分別只是0.8%和0.7%,金額微不足道。再講,今年上半年361度的除稅前盈利有5.4億元,相比起來核數費只是九牛一毛。受消息影響,361度的市值於一日內便蒸發了5.17億港元,若然只為區區不到400萬元的審計費而更換核數師,可謂得不償失。
有朋友說,可能是今年審計費用大增所以鬧翻,但此說法講不通。自361度於2009年上市以來,畢馬威已經擔任其核數師,按理應非常熟悉其運作,核數工作早已駕輕就熟。再講,361度的資產負債表比較簡單,今年又沒有重大收購,業務模式也沒有重大變動,就算要上調核數費,相信幅度也不會太大。
不少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核數師跳船,都是企業財務出現問題的警號。去年沽空機構GMT才質疑361度等幾間體育用品股的盈利能力,今年安踏體育(2020)更先後被兩間沽空機構狙擊,認為其財務數據造假。言猶在耳,此時畢馬威突然辭任,難免再度引發市場對361度的憂慮。
按目前資料來看,個人認為審計費並非核數師辭任的主要原因,至於真正原因則難以推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361度的股價表現落後於同業。今年體育板塊表現強勁,李寧(2331)自年初至今股價已累升198%,安踏也升98%,特步國際(1368)較遜色但也升1.4%。偏偏361度斯人獨憔悴,股價累跌19.4%,就算是未出事前也累跌3%。
為甚麼?皆因業績跑輸同業。就以今年上半年為例,三間同業的收入增幅介乎23%至40%,但361度只升7%。股東應佔溢利也一樣,三間同業的增幅介乎23%至196%。升幅最高的李寧,就算扣除一次性收益也升109%。反觀361度,同期升幅只有9.7%,大大落後於同業。
中國消費市場增長不俗,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8.4%。有研究發現,當前兩成的主流消費者佔零售消費總量約70%,他們要求質素較高的產品,反映中產冒起並且形成一股龐大的消費力。
可是,361度的品牌定位較低端,未能迎合這股新趨勢。雖然361度最近推出品牌重塑計劃,打算提升產品檔次以迎合市場,但目前多達75%的門店設在中國三線或以下城市,看來單單改革產品並不足夠,還要調整銷售網絡才成。今年第三季,361度主要品牌的零售額只有低單位數增長,童裝產品好一點也只有高單位數增長。除非接下來的3個月戲劇性急升,否則今年的全年業績相信仍然跑輸同業。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22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會計師月均搵7萬?平均值惹的禍!
香港會計師公會早前對會員進行了一項就業調查,結果發現接近四成受訪者正從事非傳統會計工作,而僱主亦表示在徵才留才方面遇到挑戰。
會計師工作不再局限於會計和核數,這麼好的題材不是很值得報道嗎?偏偏有傳媒將注意力放在就業調查的薪酬結果上,大字標題說會計師平均月薪有7萬元。
初看標題嚇了一跳,雖然會計師月薪7萬元並不罕見,財務總監一般都拿這個水平,但說到「平均」就有點誇張。與同業們討論後,大家都不敢相信。
翻看公會的調查報告,發覺傳媒引用的數字無誤。回覆的受訪者有2,612人,平均年薪是83.5萬元,攤分12個月月薪就是7萬元,莫非會計師如傳聞所言,全部都肥到著唔到襪?
細讀報告後找到答案,原來是「平均值」惹的禍。根據報告提供的圖表,最高薪的6%受訪者將平均值拉高,當中2%的年薪介乎180萬元至240萬元(月薪15萬元至20萬元),2%介乎240萬元至340萬元(月薪20萬元至28.3萬元),1%介乎340萬元至540萬元(月薪28.3萬元至45萬元),1%在540萬元以上(月薪45萬元)。
若然看眾數就合理得多,最多人賺到的年薪其實是40萬元至60萬元(月薪3.3萬元至5萬元),佔受訪人數27%。其次是60萬元至80萬元(月薪5萬元至6.7萬元)有22%。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事實,平均值容易受極端數值影響。其實公會的報告同時公布了中位數,即介乎60萬元至69萬元(或月薪5萬元至5.7萬元),此數值較能反映會計師普遍薪金水平。
港人的入息中位數大約是1.9萬元,由此可見會計師是一份不錯的職業。不過,風光背後付出的代價可不少。工時過長以及無償加班一直為人詬病,請人難也是中小企和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遇到的問題。就以核數為例,經濟環境日益轉差,核數費加幅有限,但同時又要加薪以聘用和挽留人才,可謂腹背受敵。
回說公會調查結果,這次的重點是發現會計師專業正在轉型,不少同業正從事非傳統會計工作。以非執業會計師為例,這些工作包括企業財務、投資及財務管理、內部監控、風險管理及合規管理等。
會計師出任或兼任其他職務並非今天才發生,不過經官方機構有系統地調查和確認,沒有記錯應屬首次。有趣問題,為甚麼僱主找會計師來做這些職務?好聽點說是倚重我們的專業,難聽點說是「諗縮數」。請個會計師那麼貴,當然要用到盡。
無論如何,會計師的專業領域得以擴展,而且廣為僱主和客戶接受,證明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擁有多元化技能,軟硬知識兼備,就是當今會計師需要走的路。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15
&&&&&&&&
會計師工作不再局限於會計和核數,這麼好的題材不是很值得報道嗎?偏偏有傳媒將注意力放在就業調查的薪酬結果上,大字標題說會計師平均月薪有7萬元。
初看標題嚇了一跳,雖然會計師月薪7萬元並不罕見,財務總監一般都拿這個水平,但說到「平均」就有點誇張。與同業們討論後,大家都不敢相信。
翻看公會的調查報告,發覺傳媒引用的數字無誤。回覆的受訪者有2,612人,平均年薪是83.5萬元,攤分12個月月薪就是7萬元,莫非會計師如傳聞所言,全部都肥到著唔到襪?
細讀報告後找到答案,原來是「平均值」惹的禍。根據報告提供的圖表,最高薪的6%受訪者將平均值拉高,當中2%的年薪介乎180萬元至240萬元(月薪15萬元至20萬元),2%介乎240萬元至340萬元(月薪20萬元至28.3萬元),1%介乎340萬元至540萬元(月薪28.3萬元至45萬元),1%在540萬元以上(月薪45萬元)。
若然看眾數就合理得多,最多人賺到的年薪其實是40萬元至60萬元(月薪3.3萬元至5萬元),佔受訪人數27%。其次是60萬元至80萬元(月薪5萬元至6.7萬元)有22%。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事實,平均值容易受極端數值影響。其實公會的報告同時公布了中位數,即介乎60萬元至69萬元(或月薪5萬元至5.7萬元),此數值較能反映會計師普遍薪金水平。
港人的入息中位數大約是1.9萬元,由此可見會計師是一份不錯的職業。不過,風光背後付出的代價可不少。工時過長以及無償加班一直為人詬病,請人難也是中小企和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遇到的問題。就以核數為例,經濟環境日益轉差,核數費加幅有限,但同時又要加薪以聘用和挽留人才,可謂腹背受敵。
回說公會調查結果,這次的重點是發現會計師專業正在轉型,不少同業正從事非傳統會計工作。以非執業會計師為例,這些工作包括企業財務、投資及財務管理、內部監控、風險管理及合規管理等。
會計師出任或兼任其他職務並非今天才發生,不過經官方機構有系統地調查和確認,沒有記錯應屬首次。有趣問題,為甚麼僱主找會計師來做這些職務?好聽點說是倚重我們的專業,難聽點說是「諗縮數」。請個會計師那麼貴,當然要用到盡。
無論如何,會計師的專業領域得以擴展,而且廣為僱主和客戶接受,證明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擁有多元化技能,軟硬知識兼備,就是當今會計師需要走的路。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15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
中銀存款流失與網民抵制有關嗎?
在社會事件之初,有網民發起金融不合作運動,當中包括抵制中資銀行。事有湊巧,最近中銀香港(2388)公布今年第三季業績,截至今年9月底客戶存款有19,856.69億元,雖然較去年尾增4.6%,但較今年第二季下降。流失多少公告沒有透露,只籠統地說「儲蓄存款」增加、「即期及往來存款」減少,「定期、短期及通知和結構性存款」亦有所下跌。
究竟存款流失與抵制活動有關嗎?由於中銀香港沒有解釋原因,此文嘗試以僅有的資料來尋根究柢。
首先,翻查今年的中期業績,截至今年6月底客戶存款有20,182.23億元,與今年9月底相減後得出的325.54億元,就是客戶存款於今年第三季流失的金額。可是,客戶存款大致分活期和定期,究竟問題出在那裡?
可以透過「支儲存款佔比(CASA ratio)」來找答案。所謂支儲即支票戶口(Current Account)和儲蓄存款(Saving Account)的簡稱。按公告披露,今年9月底有55.9%。換句話說,支儲存款約有11,099.89億元,餘下的44.1%或8,756.8億元就是定存和結構性存款的金額。再與今年6月底的金額比較後發現,支儲存款在今年第三季只減少79.08億元,定存卻流失了246.59億元,是客戶存款下跌的元兇。
跨行轉帳日漸普及,早前中銀香港決定取消戶口最低結餘以挽留客戶和存款。支儲存款按季微跌,看來新措施有效。不過,現在定存流失,是否受社會運動影響?個人認為若抵制有效,定期和儲蓄存款應該同時下跌。可是,現在只影響前者,後者反而增加,看來不似與網民呼籲有關。至於是否反映資金撤離香港,需等待金管局公布的統計數字。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流失300幾億元存款,客戶存款也只下跌1.61%,影響實屬輕微。再者,定存減少但儲蓄存款上升,銀行的存款成本必定下降(因為銀行支付儲蓄存款的息率較定存低很多),難怪今年頭9個月的淨息差按年升10個基點至1.7%,第三季較第二季也升1個基點至1.72%。
既然客戶存款減少,按理貸款也會減少以維持資金流動風險。說也奇怪,中銀香港的客戶貸款卻持續增加。截至今年9月底有13,888.43億元,較去年尾增9.6%,較今年第二季則升2.68%。由於貸款升幅高於存款,結果令貸存比率由年初的66.8%,攀升至今年第三季69.9%。即是說,銀行每收100元存款,年初會將當中66.8元借出,留下33.2元作流動準備。現在則將69.9元借出,只留下30.1元作流動準備。
其實中銀香港的貸存比率一向較低於同業平均。以2018年為例,中銀香港只有66.8%,較銀行體系的72.6%為低,反映放貸業務較同業保守。即使今年較為進取,相信貸存比率仍低於同業平均。
客戶存款會否進一步縮減,甚至因而影響放貸業務增長,值得我們密切留意。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08
&&&&&&&&
究竟存款流失與抵制活動有關嗎?由於中銀香港沒有解釋原因,此文嘗試以僅有的資料來尋根究柢。
首先,翻查今年的中期業績,截至今年6月底客戶存款有20,182.23億元,與今年9月底相減後得出的325.54億元,就是客戶存款於今年第三季流失的金額。可是,客戶存款大致分活期和定期,究竟問題出在那裡?
可以透過「支儲存款佔比(CASA ratio)」來找答案。所謂支儲即支票戶口(Current Account)和儲蓄存款(Saving Account)的簡稱。按公告披露,今年9月底有55.9%。換句話說,支儲存款約有11,099.89億元,餘下的44.1%或8,756.8億元就是定存和結構性存款的金額。再與今年6月底的金額比較後發現,支儲存款在今年第三季只減少79.08億元,定存卻流失了246.59億元,是客戶存款下跌的元兇。
跨行轉帳日漸普及,早前中銀香港決定取消戶口最低結餘以挽留客戶和存款。支儲存款按季微跌,看來新措施有效。不過,現在定存流失,是否受社會運動影響?個人認為若抵制有效,定期和儲蓄存款應該同時下跌。可是,現在只影響前者,後者反而增加,看來不似與網民呼籲有關。至於是否反映資金撤離香港,需等待金管局公布的統計數字。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流失300幾億元存款,客戶存款也只下跌1.61%,影響實屬輕微。再者,定存減少但儲蓄存款上升,銀行的存款成本必定下降(因為銀行支付儲蓄存款的息率較定存低很多),難怪今年頭9個月的淨息差按年升10個基點至1.7%,第三季較第二季也升1個基點至1.72%。
既然客戶存款減少,按理貸款也會減少以維持資金流動風險。說也奇怪,中銀香港的客戶貸款卻持續增加。截至今年9月底有13,888.43億元,較去年尾增9.6%,較今年第二季則升2.68%。由於貸款升幅高於存款,結果令貸存比率由年初的66.8%,攀升至今年第三季69.9%。即是說,銀行每收100元存款,年初會將當中66.8元借出,留下33.2元作流動準備。現在則將69.9元借出,只留下30.1元作流動準備。
其實中銀香港的貸存比率一向較低於同業平均。以2018年為例,中銀香港只有66.8%,較銀行體系的72.6%為低,反映放貸業務較同業保守。即使今年較為進取,相信貸存比率仍低於同業平均。
客戶存款會否進一步縮減,甚至因而影響放貸業務增長,值得我們密切留意。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08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2019年11月1日星期五
百威亞太業績易睇錯
翻看百威亞太(1876)的業績公告,初時看得一頭霧水。例如收入,今年頭9個月只有53.44億(美元,下同),較去年同期的54.23億元倒退1.5%。可是,公告卻說增3.1%。毛利也一樣,今年頭9個月有28.94億元,明明較去年同期只升1.3%,怎麼公告卻說升5.7%?
仔細翻查下,發現答案藏於附註內。原來整份業績公告所用的百分比是「內生增長(Organic growth)」,即是計算時撇除一切資產收購與剝離,以及貨幣換算之影響。
雖然百威亞太未有披露明細,但根據母公司AB InBev(Euronext:ABI)同期的業績公告,亞太區的收入受資產收購與剝離的影響極為輕微,反觀貨幣換算的影響較大。其實也難怪,百威亞太其中一個重要市場是中國,今年初美元兌人民幣是6.87637,今年9月底升至7.12173,期內人民幣貶值約3.6%。
不單如此,業績公告還採用「正常化EBITDA」、「正常化溢利」和「正常化每股盈利」等指標。所謂正常化,意指扣除一切非經常性項目,上市開支就是一例。
如何影響盈利?按會計準則,百威亞太今年頭9個月的股東應佔盈利按年倒退5.1%至8.53億元,但在「正常化」後變成按年增加4.9%至9.57億元。神奇的是,在「正常化EBITDA」下變成增9.1%至18.51億元。更神奇的是,因公告只計「內生增長」,盈利升幅因而進一步升至13.9%。
盈利出現倒退,但被「正常化」後變成增長,是否如百威亞太所說更反映業務實況,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可是,投資者關心公司的全盤風險,我們需要清楚了解資產收購與剝離和貨幣轉換對收入以至業績的影響。公告只集中討論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據,投資者不得不花時間自己計算實際變化。最怕是一時大意未有察覺,因而做出錯誤決定。
翻看新聞報道,發現至少有三間傳媒引用了公告中的內生增長率作為收入增長率,但未有註明數值是內生增長。換句話說,若投資者單看新聞報道而未有翻查公告,隨時誤以為財報上的收入真的升3.1%。
雖然百威亞太在公告中不忘提醒投資者,不應以正常化指標取代會計準則的計量指標。可是,把整份公告翻來覆去,談論會計準則指標的篇幅極少。就以盈利為例,不論是第1頁的「摘要和主要數據」,還是第2至5頁的「管理層意見」,談論的主要是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據,只有在幾個圖表中才看到會計準則下計算的盈利。
當然,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值常見於跨國企業的業績公告中。不過,人家如雀巢公司(瑞士證券交易所:NESN)就會將內生增長和會計準則數據一併列示和討論。貴為啤酒行業龍頭,百威是否應考慮改善一下會計準則數據的發布方式,以防投資者過分依賴非會計準則數據?
再一次證明,投資者擁有會計知識是何等重要。若不想看錯也不自知,亦不想人家給甚麼只能照單全收,還是早點學習會計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01
&&&&&&&&
仔細翻查下,發現答案藏於附註內。原來整份業績公告所用的百分比是「內生增長(Organic growth)」,即是計算時撇除一切資產收購與剝離,以及貨幣換算之影響。
雖然百威亞太未有披露明細,但根據母公司AB InBev(Euronext:ABI)同期的業績公告,亞太區的收入受資產收購與剝離的影響極為輕微,反觀貨幣換算的影響較大。其實也難怪,百威亞太其中一個重要市場是中國,今年初美元兌人民幣是6.87637,今年9月底升至7.12173,期內人民幣貶值約3.6%。
不單如此,業績公告還採用「正常化EBITDA」、「正常化溢利」和「正常化每股盈利」等指標。所謂正常化,意指扣除一切非經常性項目,上市開支就是一例。
如何影響盈利?按會計準則,百威亞太今年頭9個月的股東應佔盈利按年倒退5.1%至8.53億元,但在「正常化」後變成按年增加4.9%至9.57億元。神奇的是,在「正常化EBITDA」下變成增9.1%至18.51億元。更神奇的是,因公告只計「內生增長」,盈利升幅因而進一步升至13.9%。
盈利出現倒退,但被「正常化」後變成增長,是否如百威亞太所說更反映業務實況,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可是,投資者關心公司的全盤風險,我們需要清楚了解資產收購與剝離和貨幣轉換對收入以至業績的影響。公告只集中討論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據,投資者不得不花時間自己計算實際變化。最怕是一時大意未有察覺,因而做出錯誤決定。
翻看新聞報道,發現至少有三間傳媒引用了公告中的內生增長率作為收入增長率,但未有註明數值是內生增長。換句話說,若投資者單看新聞報道而未有翻查公告,隨時誤以為財報上的收入真的升3.1%。
雖然百威亞太在公告中不忘提醒投資者,不應以正常化指標取代會計準則的計量指標。可是,把整份公告翻來覆去,談論會計準則指標的篇幅極少。就以盈利為例,不論是第1頁的「摘要和主要數據」,還是第2至5頁的「管理層意見」,談論的主要是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據,只有在幾個圖表中才看到會計準則下計算的盈利。
當然,內生增長和正常化數值常見於跨國企業的業績公告中。不過,人家如雀巢公司(瑞士證券交易所:NESN)就會將內生增長和會計準則數據一併列示和討論。貴為啤酒行業龍頭,百威是否應考慮改善一下會計準則數據的發布方式,以防投資者過分依賴非會計準則數據?
再一次證明,投資者擁有會計知識是何等重要。若不想看錯也不自知,亦不想人家給甚麼只能照單全收,還是早點學習會計吧!
原文刊於:am730 2019-11-01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