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誰說數字不說謊

經常聽到有人說「Numbers never lie」,不時也聽過有人說「要用數據來說話」,彷彿數字就是真理。不過,數字真的不說謊?先不說這個問題,其實重點不在於數字本身,而在於如何去演繹和解釋數字。

舉個例,某企業因經營環境欠佳,今年營業額比去年大跌50%,悲觀的投資者可能說:「銷售跌了一半,這趟投資必定泡湯了!」可是,樂觀的管理層可能說:「在這個惡劣的環境還能保住一半銷售,表現已經很好的了!」其實解讀數字就和「半杯水的道理」一樣,全在於你如何去看。當然,在實際中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看好和看淡。但以瓜瓜的經驗,就算是同一組數據,看淡的人總會不自覺地去找出比較負面的東西,藉此去支持負面的看法,而看好的人則傾向尋找較正面的東西來支持自己。

在股市不時看到一種情況,某上市公司公布業績,數字靚仔兼遠勝預期,但市場一句「前景不看好」就被人狂沽,以致股價插水。既然數據不說謊且講出事實,按理股價應大升而不是大跌才對吧?所以重點根本不是數據本身,而是市場如何去解讀。再講,數字看似忠忠直直,可是說起謊來也可以好狠。造數、虛報銷售等當然犯法,但要在合法下說盡謊話,有一種手法叫做「Big bath」。操作原理很簡單,說穿了就是「置諸死地而後生」。當企業表現大幅倒退,如去年溢利100萬元,今年卻只有50萬元,業績公布後,股價必定大跌。既然無可避免,管理層盡量將今年溢利壓低至只有20萬元。

此手法為何管用?一來不管溢利下跌至20萬元還是50萬元,股價也一樣會插水;二來今年溢利將會用作基數以衡量明年表現,基數愈低,明年增長率就愈高。比如明年的溢利也只有50萬元,若沒有做Big bath,今明兩年的溢利都是一樣,增長率只會是0%。若做了Big bath將今年溢利壓至20萬元,明年增長比率就變成150%!若管理層的花紅是按溢利增長率來計算,就算企業明年的業績平平,管理層所得也可以很可觀。由於企業所採用的會計政策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彈性,而且很多時候,特別是企業重組、出售不良資產等,都需依賴企業的管理層去估算,因此造就了Big bath的空間。

「沖個靚涼」只是「盈利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方法之一,當中還有不少手法能將數字舞高弄低,聽說外國有大學還設了專科去教授。當然,相信目的不是教人去造數,而是如何防避,就像哈利波特在霍格華茲學習黑魔法防禦術一樣,不懂得「盈利管理」的話,就很難去防避。盈利管理其實還有不少有趣的叫法,例如:Window dressing、Accounting hocus-pocus、Aggressive accounting、Income statement re-engineering、Juggling the books、Creative accounting、Accounting magic、Financial shenanigans,以及Accounting alchemy等。

此外,很多企業在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前,例必計算一下投資項目未來現金流。基本上,只要出來的結果是正數,項目就值得投資。不過,若投資項目跨越幾年的話,我們就要將未來的現金收益和支出做折算,轉化成現值。何解?例如今天的100元沒有5年前的100元那麼好使好用,皆因通貨膨脹的關係,現金的購買力會隨時間減弱。所以,我們會定出一個折現率來計算現值,而這個折現率往往影響計算結果。

舉個例,某企業有項投資,若今天付100萬元,5年後連本帶利可收回150萬元。帳面溢利有50萬元,投資回報高達50%,每年平均回報是10%,看來是一項吸引的投資。但若採用5%來折算現值,5年後150萬元的現值其實相當於今天的118萬元左右,回報率只有18%,每年平均回報則只是3.5%,吸引程度即時大打折扣。若用10%來做折現率,150萬元的現值更只有93萬元,埋單計算,投資回報變成虧損7%或每年平均虧損1.4%。以前認識一位仁兄,他在某大型企業當Corporate planning的,記得他曾說過,當企業考慮某項目是否值得投資時,看似是由管理層去做決定,但實際上是他才對,因為他可以通過操控折現率,來決定計算出來的項目回報是賺還是蝕。

Numbers never lie?你說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3-12-06

&&&&&&&&

3 則留言:

a00 說...

盈利管理還有一个叫法叫Cooking the books。

bittermelon 說...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bittermelon 說...

Hi a00

謝謝留言.不過,嚴格來說cook the books不會被歸類為"盈利管理",因為cook the books通常是指做假數,但大多數"盈利管理"的手法都不涉及做假,而是在合法情況下將盈利造大/造細.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