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
京東與阿里巴巴確不同
2020年6月19日星期五
雲遊大戰羅兵咸
2020年6月12日星期五
網易嘅易
2020年6月5日星期五
中概股與郭富城
藝人郭富城最近舉辦了一場網上演唱會,為本地舞者和電影從業員籌款。瓜瓜雖然說不上是其粉絲,但見他賣力演出而且風采依然,不禁掏出錢包捐輸。眾所周知,郭富城在出道之初發展平平,及後在台灣發跡,挾著一時無兩的聲勢回港發展,結果成為四大天王之一,雄霸樂壇多年。
有趣的是,股壇也有不少郭富城,說的就是中概股。例如阿里巴巴(NYSE:BABA;9988)、網易(NASDAQ:NTES;9999)、京東(NASDAQ:JD)、百度(NASDAQ:BIDU),業務發展之初,由於內地A股上市要求嚴格,而且融資渠道不多,因此紛紛到美國上市。經過多年努力,業務終於有成,內地投資者盼望他們「回A」,心情極像當年香港粉絲望穿秋水,等待郭富城回港發展一樣。不過,中概股沒有郭天王那樣一帆風順,因為回A之路有不少阻礙,特別是股權架構問題。
例如上述四間中概股,所屬行業在中國是受限行業,外資持股比例受到嚴格限制。為了讓股份能在境外上市,於是採用了「VIE架構」(欲知詳情,請參閱2020年3月6日的拙作《阿里巴巴年結日與股權架構》)。
在VIE架構下,雖然核心業務在中國,但上市主體卻在外地註冊(例如阿里、網易和京東的註冊地均是開曼群島),並以預託證券(ADR)形式在美國上市。若然要如中國公司般,將普通股直接掛在A股市場買賣,過程就相當複雜。
首先,由於過去A股市場還未容許境外公司上市,中概股須要先在現有上市市場提出私有化,順利通過後,將VIE架構拆除並重組成為中國公司,然後才可以申請在A股上市。當然還要符合好些條件,在此不贅。這樣做的話,除了交易成本巨大,耗時也較長。奇虎360(上交所:601360)就是當中的表表者,由2015年6月發起私有化要約,到2018年2月成功在A股上市,歷時超過兩年半,據聞耗資接近100億美元。
此外,如何說服外國的基石投資者也頭痛。例如軟庫持有阿里巴巴超過25%權益,若阿里巴巴全面回A,意味軟庫所持股份將由美元資產變成人民幣資產。再者,財報由原來採用美國會計準則,改為中國會計準則,無疑令合規成本大增,這還未計派發股息所引起的稅務成本。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仍未能自由兌換,為境外投資者增持或減持股份帶來不便。
俗語有云,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全面回A障礙重重,但要達到回A目的還是有辦法,就是採用中國預託上市方式,即俗稱CDR。據說CDR的概念沿自ADR,目的就是要繞過A股的嚴格上市規定,為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提供境內直接融資渠道。
可是,CDR推出以來,暫時仍未有中國公司獲批,碰巧美國最近大肆針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為買個保險免受被除牌影響,加上阿里巴巴起了示範作用,因此造就中概股來港第二上市的熱潮。由此可見,香港市場既靈活又成熟,就是我們的優勢。不過,當CDR全面推行,更多中概股回A,內地投資者便可以直接買賣這些股份,不用轉折來港投資,到時港股成交額勢必受到影響吧?
最後一提,隨著愈來愈多的中概股來港上市,上市後有一系列持續合規要求須要遵守。港交所(388)是否應檢討一下,重設於2009年取消的合資格會計師要求?
原文刊於:am730 2020-06-05
&&&&&&&&
小米識搵股東錢
「僱員股份獎勵計劃」就是一例。做了一個統計,由2018年7月底上市至今年3月底,因該計劃而新增的股份有17.89億股,加上股份獎勵的2,125.86萬股,短短20個月就增發了18.1億股,相當於小米剛上市後總股份數的8%。攤薄效應有多大?就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每股盈利有0.091元(人民幣,下同),簡單地將上述新增股數從已發行普通股加權平均數相減,每股盈利就是0.098元。換句話說,假設一切不變,若然沒有該計劃,今年第一季的每股盈利將多賺0.007元。
雖然小米曾進行4次股份回購,但涉及股數合共只有3.38億股,遠低於新發行股數。更重要的是,按該僱員股份獎勵計劃發行的股份,20個月以來的平均認購價只有0.345港元,而且每個月都會授出。就以今年3月為例,月內授出了2,789.4萬股,按小米3月份股市的總成交量41.67億股計算,新股相當於該月成交量的0.7%。即是說,每月都有一批成本價極低的新股可供市場出售。至於會否影響股價表現,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另一個例子就是最近小米收購紫米一事。收購代價是1.03億美元,當中25%以現金支付,其餘75%則以新發行股本支付,涉及股數為5,437.9萬股,相當於每股10.984港元。不過,此股份數只佔總股數的0.23%,也只相當於今年1至3月僱員股份獎勵計劃所增加的股數,數量可算是濕濕碎。
當然,股份被攤薄並非一定是壞事,還要看股東付出所換來的東西是否物有所值。單看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Non-GAAP淨利潤升10.6%至23.01億元,似乎還可以接受。其實在疫情肆虐下,小米能有此業績算是不錯。特別是收入升13.6%至497.02億元,當中佔比最大的智能手機增12.3%,其餘物聯網和互聯網業務分別升7.8%和38.6%。此外,盈利能力不跌反升,整體毛利率增3.3個百分點至15.2%。除了因為2019年同期業績較差外,也因新型號手機推出市場拉升毛利率。
一個有趣發現,今年第一季度手機銷量升4.7%至2,920萬部,每部手機的全球平均售價也增7.2%至1,038.5元。可是,業績公告卻披露內地市場的平均售價升18.7%,境外市場升13.7%。既然如此,全球平均售價怎可能只升7.2%這樣少?估計公告提及的境外升幅是以當地貨幣計算,因此出現此差距。
最後一提,恒生指數公司最近公布諮詢結果,決定將同股不同權和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的選股範疇內,意味小米最快在今年8月可成為藍籌股。至於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20-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