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三跑變招成施政常態 好壞難料


行政會議本周通過興建機場第三跑道計劃,預算耗資1415億元去興建第三條跑道、停機位及相關設施,工程預計明年開始動工,並於2023年落成。其實未決定興建三跑前已有不少爭議,現在機管局獲准繞過立法會撥款,以自行發債及向用家徵費方式融資,隨即惹來更多爭議。在評論此事前,不妨先看看各方理據。

首先,目前機場擠迫是不爭的事實。按政府解釋,現時機場繁忙時間的升降量已達到每小時66架次,非常接近68架次的最高可承受容量,並且預期最快於今年冬天達致飽和。要維持香港機場競爭力,故認為有必要興建第三條跑道以增加升降量。可是,坊間質疑三跑無助解決問題,其一是有人認為當年興建機場時,設計出來的最高容量比政府所說的更高。不過,因涉及專業技術範疇,我們姑且聽之。

問題未解決匆匆上馬

其二是香港受到內地空域限制,國際航班起飛後不能向北飛。就此疑問,政府認為不是問題,因為香港早於2007年已開始與國家民航局商討空域問題,並且簽訂了協議,在2020年增加空域容量,屆時本港及深圳更可以互相佔用部分空域。不過,此說未能完全令公眾釋疑,因協議還有待落實。

前民航處長樂鞏南就指出,香港與深圳就互用空域未有作實時測試,空域不足亦會加劇空中交通大擠塞問題,因此憂慮三跑會變成大白象工程。又例如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指出,啟用不久的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正正就是受到空域緊張所限,每日只能增加10個航班,令項目效益大打折扣。關鍵問題尚未解決但基建卻匆匆上馬,公眾有此疑慮不難理解,因為政府早有前科,看看正在興建的高鐵,一地兩檢仍然懸而未決,若問題解決不了,高鐵無可避免變成大白象。

另一爭議是三跑融資方案。機場管理局表示,工程費用將透過銀行舉債、保留盈利,以及向用家徵費來融資,份額各佔三分之一,然而問題在那裏?

增旅客負擔降競爭力

首先,向銀行舉債需要支付利息,但若然按慣例由政府出資,就可以省掉巨額利息開支。此外,機管局目前的信貸評級為AAA,能否發行債券並且全數配售給外滙基金?若此舉可行,利息開支將會變成政府收入,雖然是左手交右手,但至少不用「益」外人吧?

另外,有人說融資安排不用花費公帑,其實不然。因為機管局要保留盈利作工程費用,所以將會停止向政府派息。換句話說,政府庫房在未來十年將少收472億元收入。還有,機管局建議向旅客徵收180元機場建設費,並且增加航空公司收費來籌措資金,旅遊業界已批評收費過高。況且,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航空公司要維持盈利,向他們增加徵費最終只會轉嫁給乘客,結果是乘客需要雙重付費。

目前旅客使用香港機場已經需要繳付120元離境稅和45元機場安檢費,再加上180元建設費,無疑增加旅客負擔,也會降低機場的競爭力,使機場用量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拖垮整個融資模型的可靠性。

繞過立法會避開監督

坦白講,要維持香港航空業的競爭力,我們的確要做點東西,否則只會坐以待斃。然而,興建三跑是否最合適,就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不過,最令人不安的是,是次工程繞過立法會。政府可能汲取了高鐵撥款一役之教訓,當年1700人包圍立法會,最終更變成為警民衝突,加上近期泛民議員在立法會發起不合作運動,不斷拉布嚴重影響施政之下才出此下策。

坦白講,政府此舉堪稱一絕,但並非首次。例如早前因創科局撥款申請需要撤回,政府變招以無薪方式委任楊偉雄出任創新及科技顧問,並同時邀請他加入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以及擔任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又例如將25項原需提交立法會財委會審議的撥款申請,突然改為納入財政預算案來一併審議,涉及的全是非經常開支,總額約為31億元。

近期這些舉措相當明顯,政府就是要繞過立法會。從普羅市民雙眼去看,作為臨時措施以避開拉布影響可以理解,但最怕是政府嘗過了甜頭,將先例變為常態,避過應有的監督,催生貪腐的環境。況且,目前行政立法關係已經非常緊張,這樣做無疑是火上加油,雙方關係只會愈來愈差,日後又如何修補呢?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年青有計 2015-03-20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