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星期三

東芝如何造假數

東芝被揭發誇大盈利。(資料圖片)
日本老牌企業東芝(東京證券交易:6502)被揭會計造假,由2008年至2014年的7個財政年度,營業額合共谷大了149億(日圓,下同),除稅前盈利更誇大合共1,518億圓。除了管理層需要大換血外,東芝還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其上市資格更有機會被撤銷。

這宗會計醜聞之所以被揭發,日本證監會可謂居功至偉。據報他們收到東芝的內部舉報,於去年2月引用證券條例,調查東芝工程業務的會計處理手法。同一時間,東芝也自行展開內部調查,結果竟然是愈揭愈臭,發現其他業務也有造數之嫌。由於事態嚴重,東芝於同年4月成立獨立委員會,就公司會計帳目的處理手法作全面調查。情節是否有點像《半澤直樹》?最後委員會於去年7月發表調查報告,內容長達逾320頁,詳盡披露造數方法和醜聞成因。看到如此難得的企業管治教材,瓜瓜豈可錯過,把報告生吞活剝後寫成此文,與讀者朋友分享。

先講造數方法,概括可分4類。第一類是濫用會計估算,對一些承造工程如土木工程、基建及造船項目等,故意將收入提早確認,並將成本和相關預備延後入帳,藉此誇大盈利。東芝採用「完工百分比法」為合同入帳,此法需按完工進度確認合同收入和成本。但量度工程進度難免需估算,造就造數機會。於2008年至2014年,營業額和除稅前盈利因此分別被高估128億圓和477億圓。

第二類較複雜,主要通過個人電腦業務零部件買賣來「製造」盈利。目前東芝的電腦由ODM廠商負責生產,東芝同時以售賣形式向廠商提供主要零部件包括CPU、硬盤、光盤、記憶體和顯示屏等。說是售賣,當然涉及價錢。如一件零部件採購價是50圓,東芝以300圓賣給廠商,其差額250圓稱之為「Masking difference」,並暫記在東芝應收帳內。當生產完成後,廠商以320圓把製成品賣給東芝。由於當中有250圓是Masking difference,與應收帳互相沖銷後,餘下的70圓就是產品的實際生產成本。有此安排,本意是不欲競爭對手從廠商中得知零部件的真正價格。但東芝用這點向廠商出售額外零部件,將多出來的Masking difference與實際生產成本沖銷,造成生產成本低企假象,2008年至2014年稅前盈利因而被誇大合共592億圓。

第三類較簡單,就是在營運開支做手腳。涉及視像產品業務,造假範圍極廣,由日本以至海外分部也牽涉其中。手法並不高明,如中國、歐洲和美國分部未有按規定為某些營運開支(如推廣費和回扣)預先做撥備,及延遲為廣告、貨運等營運開支入帳。又例如日本和某些海外分部(歐洲,中東和亞洲)故意提高內部分銷價格,藉此製造虛假盈利,並將外判生產商給予的折扣提前入帳。於2008年至2014年,營業額和除稅前盈利因而分別被高估21億圓和88億圓。

第四類是半導體業務存貨估值,手法相對簡單,就是應做減值的存貨沒有做減值,以及已處理的殘舊存貨未有入帳。於2008年至2014年,除稅前盈利被誇大360億圓。

從上述手法反映多個業務和分部牽涉其中,看來會計造假在東芝內部相當普遍。相信是企業文化使然。最高管理層不但知悉造假,還常向下層施壓,務必令業務達預期目標。此外,東芝奉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指示文化,即使下層看到會計問題也只能乖乖行事。東芝雖將近半管理層換掉,但陋習文化一日未改,類似問題難保不會再發生。令人擔心的是造假文化已存在多年,看來已根深柢固,東芝改革之路實在漫長。

原文刊於:am730 2016-01-06

&&&&&&&&

3 則留言:

Unknown 說...

"東芝用這點向廠商出售額外零部件,將多出來的Masking difference與實際生產成本沖銷,造成生產成本低企假象", 他們如何瞞過IA的眼睛?? 其實如何才可以做到將多出來的Masking difference與實際生產成本沖銷但不被人發覺??

bittermelon 說...

如何瞞過IA的眼睛? 調查報告其實間接解釋了你的問題, 因為報告批評東芝的IA表現差勁.

C FU 說...

建築工程的會計準則有很多漏洞,要估的東西太多。東芝內部造假完,跟著又比核電建築商造假,搞到買咗爛橙,分分鐘要被東交所除牌。對核電廠建築商的收購,係Due Diligence 嘅徹底失敗例子。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