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星期五

封殺中概股的後果

上一篇談到中概股被封殺的前因,這篇將討論其後果。如前文所述,目前涉及核數師問題的內地公司有195間,若然中美雙方在明年底前,仍未談妥核數師工作底稿審閱問題,這些公司很大機會須要全面撤出美國證券市場。

所謂退市只是股份不能在公開市場交易,私下買賣未有禁止,只要雙方談好條件就成。當然,股票流通度將大減,定價也變得困難。可以預期,交易成本將大增,對投資者帶來不便。如何解決?全球一體化下跨境證券買賣蓬勃,中概股只要另找市場上市,如港股或A股,投資者一樣可以買賣股份。值得注意,目前外資買賣A股仍有不少限制,如不可即日買賣、孖展買賣和借貨沽空交投設有上限等,而且對持股設限,單一海外投資者上限為10%,所有海外投資者總和的上限為30%。港股的限制較少,中概股選擇上市地時,港股相對較有優勢。

同時在港美兩地上市的公司,如阿里巴巴(9988)、網易(9999)和京東集團(9618),若然甚麼都不做就從美國退市,香港上市地位也會連帶失去。因當初來港第二上市,先決條件是在美國擁有上市地位。再講部分上市條例獲得豁免,因香港股份的監管某程度依賴第一上市地。不過,不用擔心,3間公司只要改以香港為第一上市地,並且遵循香港上市條例,到時股份可繼續買賣,股份交易額更有望急升。以阿里為例,來港上市時將兩成股份由美國搬到香港買賣,若港股轉為第一上市,意味更多股份將搬到香港交易。其實基金大戶已經著手,將手上部分阿里的美股轉換成港股,以規避政治風險。

核心問題,為何那麼多內地企業赴美上巿?其中一個原因是融資渠道。特別是新經濟股,追溯至十幾年前,他們仍在燒錢階段,資金需求極大,但不符合中港兩地上市要求。就算可以上市,由於市場對新經濟股並不熟悉,故難獲得較高估值。反觀美國市場,投資者較願意接受新經濟股,媒體關注度較高、分析師報道也較多,加上融資所得是美元,有利內地企業在境外進行併購,自身理財也較有彈性。況且,創辦人能將部分股權套現成美元,變相將資產轉移到海外。種種因素加起來,難怪掀起內地企業走到美國上市熱潮。

中美角力,內地企業赴美上市意欲大減,但發展始終需要資金,另覓上市地就很重要。由於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外幣買賣不設限制,正好補上這缺口,代替紐約為中概股服務。當然,大前提是美國不會限制香港銀行購買美元。跨境上市上,有一學說叫「綁定假說(Bonding hypothesis)」,認為財務報告和監管標準較弱地區公司,自願到監管較嚴地方上市,以此證明自己管治質素,企圖提高企業價值。有朋友認為,在中美、港美或中港美同時上市的內地企業,若股份最終被迫從美國退市,跨境上市溢價(Cross-listing premium)便會消失,意味企業價值將會下跌。

中概股確存在跨境上市溢價,如阿里去年1126日開始在港買賣,來港上市前30個交易日在美平均收市價是180.11美元,上市日和其後29個交易日平均收市價是208美元,升幅達15.5%。但個人認為溢價並非如綁定假說般,來自企業管治質素提升(相信沒有人會說香港監管較美國嚴謹吧),而是本地投資者願意給予更高估值。畢竟港股市場對中概股的認識更深,分析師報道也更廣更全面。由此推斷,除非美方進一步限制中概股業務,否則即使從美國退市,對股價的衝擊相信有限。香港未來要如何定位,融合還是與眾不同?從封殺中概股事件中,我們找到答案了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0-08-28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