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星期五

足球經濟二三事

卡塔爾世界盃終於告一段落,身為會計人職業病發作,自然關注國際足協究竟從中賺了多少錢。根據他們於2020年發布的預算,總收入是46.66(美元,下同),當中56%來自出售電視轉播權,29%來自出售營銷權予贊助商,11%來自賽事門票收益,3%來自品牌授權,以及1%其他收益。

另一方面,支出預算是16.96億元,當中最高的兩項是作賽獎金和營運開支,分別佔總支出的26%19%。收入減去開支後,獲利將是26.7億元。值得留意,上述數字只是「預算」,而且是兩年前編製,並非實際數值。不過,就算日後完成結算,國際足協一慣也不會單獨公開世界盃的最終盈利,我們只能單憑每年的年報來粗略估算。

根據傳媒報道,事次盃賽透過商業交易的收益實際高達75億元,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統計則是65億元。無論最終金額是多少,其實你我都有份付鈔,因為盃賽那麼多家贊助商,總有一兩家幫襯過吧?既然大家也是持份者,國際足協好應該增加透明度,公開歷屆世界盃的實際盈利。

在足球經濟圈中,球會的角色非常重要。球會賺錢的途徑其實和國際足協差不多,但先決條件是要贏波。要贏波,就得邀請優秀球員加盟。可是,優秀球員往往價值不菲,需要大量金錢以支付轉會費和薪金。

有趣的是,歐洲足協有一個財政公平競賽條例,限制球會不可過度花費,亦同時不容許球會虧損太多,旨在避免有球會花錢買成功,否則將受到重罰。因此,球會愈要花錢在球員身上,收入就要愈多才成。可是,近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嚴重影響球會收入,在這環境下,一些球會鋌而走險,藉種種會計手段去虛增收入和少報開支。

在歐洲股票市場上市的意甲球會祖雲達斯(意大利交易所:JUVE),早前因為涉嫌造假帳,而遭意大利金融監管當局調查。今年11月尾,球會董事突然集體辭職。此舉引起歐洲足協關注,表示將對該會展開正式調查。相關指控主要有二,其一是球會聲稱在疫情期間停止向球員發放薪金,但實際繞過球會用其他方法支薪。其二是與其他球會進行球員互換來推高短期收入。方法好簡單,因為換出的球員被視為出售,會計準則要求相關收入即時入帳。另一方面,換入的球員被視為收購,其成本可在5年內分攤,兩者的時間差造就了盈利。

據聞其他球會的手法也是防不勝防,主要是透過球會班主來進行。例如班主的關聯公司與球會簽訂巨額球衣贊助協議,球會就可以增加收入。又例如班主以高價向球會買入旗下球場,然後以低價租回給球會,球會收入即時大增。

純粹個人意見,所謂財政公平競賽條例的原意是避免長期無節制地花費,讓球會陷入財務危機甚至倒閉。可是,這些限制只會鞏固大球會的地位,小球會要力爭上游位置變得更難。這樣是否公平呢?

原文刊於:am730 2022-12-23

&&&&&&&&

Netflix能重拾初戀嗎?

有人說過,初戀最是刻骨銘心,因為你永遠不會得到。所以,不論電影還是劇集,都是受歡迎的拍攝題材,最近在Netflix(NASDAQNFLX)播放的日劇《First Love》就是一例。此劇故事簡單且老土,節奏也很緩慢,還有現實和回憶不斷穿插的敘事手法,初時看起來有些混亂。不過,靚人靚景加靚歌,觀眾怎能不乖乖黏在螢幕前同喜同悲?

瓜瓜是Netflix訂戶,這一年都幾乎沒有收看過,更曾想過終止訂閱。無他,一來沒有想看的內容,二來廸士尼(NYSEDIS)旗下的Disney+內容豐富,單是順時序看一遍漫威英雄和星戰系列,已經花上不少時間。可是,Netflix近來大有長進,推出了很多自家片,當中不乏令人期待的續集,因此打消了此念頭。當然,瓜瓜的情況不能代表全球訂戶,但或多或少反映出,串流平台要留客,內容決定一切。

其實Netflix今年的處境不太妙。首先是美元升值打擊盈利。就以今年頭9個月為例,匯兌令經營利潤少收3.58(美元,下同)6.6%,同時令經營利潤率減少1.1個百分點至21.4%。接著是近年用戶增長放緩,今年第一季和第二季更出現按季流失,可幸第三季重現增長。故此,收入在今年頭三個季度的增長率分別跌至10%9%6%,與去年同期的24%19%16%相差甚遠。

在過往,Netflix只靠加價來應對。現在則多了三招。其一是寓禁於徵,有見帳戶私下分享嚴重,Netflix於今年上半年在三地試行新措施,訂戶只需支付小許額外費用,就可以將帳戶分享給非同住者。這個做法似乎有效,優化了的新規將於明年在各地廣泛實施。

其二是推出手遊,將受歡迎的影集改編成遊戲,免費供訂戶遊玩,而且無廣告和內購。不過,據聞反應一般,目前只有約1%的訂戶捧場。

其三最厲害,就是打破免廣告傳統,在12個國家推出較便宜的含廣告訂閱計劃,用戶只需每小時觀看5分鐘廣告,月費就較現有計劃便宜20%40%。更重要的是,該12個國家在電視和串流媒體的廣告支出約為1,400億元,佔全球市場75%以上,是個龐大的潛在收入來源。

難怪管理層信心滿滿,還在今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公告中,霸氣地拿競爭對手來比較。例如英國的訂戶參與度,Netflix聲稱有8.2%,是亞馬遜的2.3倍,以及是Disney+2.7倍。此外,更不忘揶揄對手的盈利能力,估計對手於2022年的虧蝕加起來高達100億元,反觀Netflix每年賺50億至60億元。

值得留意,訂戶參與度的計算方法未必每間一樣,可信程度也不高。就以Netflix為例,據聞去年進行了調整,由過往用戶看完一套電影或影集的70%才納入計算,現在則只需2分鐘。

Netflix不惜打破免廣告的傳統,勢要重拾昔日的高增長,其實有點像劇中拋棄未婚妻的佐藤健。最終能否與滿島光在一起,請自行找該劇來看。至於Netflix,且看往後兩、三年業績,到時自有分曉。 

原文刊於:am730 2022-12-16

&&&&&&&&

商譽爭論告一段落

一直都認為會計上的「商譽」是個地雷。企業沒事沒幹,它就乖乖埋在財報裡,相安無事。可是,當企業表現不似預期,這個地雷便會被引爆,隨時炸得業績血肉橫飛。受市場關注而又廣為談論的商譽減值可不少,較遠的要數微軟(NASDAQMSFT)2012年為線上業務aQuantive減值62(美元,下同)2015年為手機業務諾基亞減值76億元。較近的要數滙豐控股(005)2019年做了73.49億元商譽減值,以及中電控股(002)2019年為澳洲EnergyAustralia業務做了64億港元減值。一下子減值這麼厲害,多得會計準則所賜。

首先說明一下,會計上的「商譽」是一項無形資產,反映商業實體公允價值以外的價值。其會計概念是要將一切難以獨立定價的無形資產,以一個金額籠統地歸納起來。當中可能包括品牌知名度、客戶忠誠度、市場地位等。值得留意,商譽只會在企業收購合併時才會產生。當企業收購另一間企業時,若作價高於該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超出的溢價就是商譽,須視作無形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例如一間公司的公允價值是1億元,但你用2億元來買下,多付的1億元就是商譽,並歸類為無形資產。此外,企業需要每年為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若結果顯示其最新的公允價值低於帳面值,差額就會在損益表中確認。

故此往往出現一個現象,以高溢價收購買回來的資產,只要往後表現稍有偏差,就隨時觸發商譽減值。支付的溢價愈高,潛在的減值風險就愈大,因此屢屢遭人詬病。再者,減值測試極為勞民傷財,進行時又需要大量估算,可靠程度存疑。因此,有意見認為應該恢復多年前的攤銷做法,即是像固定資產般,將商譽逐年攤銷。

應該攤銷還是減值,在會計業界爭論不休。世界兩大會計準則制定者的想法就是一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傾向保留現有的減值做法,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則傾向分10年或最多25年逐年攤銷。

財報用家又如何想呢?CFA Institute2020年底進行了一項調查,雖然回覆率不高只有7%,但其結果值得參考。調查發現其會員偏向支持目前的減值方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商譽是資產,有著消耗和非消耗的元素,而且不一定會隨著時間而貶值。反觀攤銷做法假設了商譽是完全消耗的資產,因此認為不合適。調查同時發現,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目前財報對商譽和減值的相關披露無用,需要改善以促進對收購後交易績效的評估。更重要的是,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IASBFASB應該採用統一的方法,來為商譽入帳。

拖拖拉拉多年的爭論,來到今年終於完結。今年6月,FASB突然將商譽後續會計的項目從技術議程中刪除,意味委員會不再討論商譽攤銷的討論。IASB就更直接,在今年11月的會議中,決定保留減值測試做法。

有趣的是,據聞商譽會計方法的爭論早於75年前已經發生,雖然現在告一段落,相信幾年後又會捲土重來。

原文刊於:am730 2022-12-09

&&&&&&&&

雅生活服務核數師辭職

早前會計及財務匯報局(會財局)砲轟一眾上市公司核數師,指以「傾唔掂核數費」為由辭職有濫用之嫌。碰巧上星期雅生活服務(3319)發出公告,指羅兵咸永道已辭任其核數師一職。市場焦點自然在辭職原因上,這次不單沒有以費用爭議為理由,而且還列出核數師認為可能影響今年度財報的重大事項。當然,我們不能就此下定論,說會財局敲山震虎見效,因為兩件事沒有必然關係,瓜瓜深信羅兵咸是以專業判斷來處理是次辭職的。

核數師辭任一向被市場視為警號,繼而影響股價。這次雅生活服務也不例外,公告在上星期五晚上發出,股價在接著的交易日以收盤價計下跌接近15%。無他,羅兵咸的核數工作還未正式進行,只在計劃過程就已經跳船,怎不耐人尋味?難得上市公司肯列出核數師關注的重大事項,我們不妨翻一翻中期財報,看看能否找出甚麼蛛絲馬跡。

羅兵咸的關注有三(關注並不代表有問題,敬請留意),首項是一筆16.12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金融產品投資。翻閱中期財報後,相信與一筆計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並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的「基金及信託」投資有關。之所以引起核數師關注,一來涉及金額龐大,以雅生活服務於今年6月底的資產總值216.82億元計算,佔比達到7.5%。二來該項投資所用的估值方法屬於「第三級」。

簡單解釋一下,在衡量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時,會計準則以估值方法的可信程度分做三級。第一級指於活躍市場買賣的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可按市值計價,例如股票、短期國債、外幣等。第二級指於非活躍市場買賣的金融工具,但可以根據該些市場的報價,或具有可觀察參數的估值模型來計算公允價值,例如利率掉期和場外衍生工具等。第三級指該金融工具的交易並不活躍,其價值只能結合複雜的市場價格、數學模型和主觀假設來估計。例如結構存款、私募股權股票和房產抵押擔保證券等。與前兩級的估值方法相比,第三級金融工具的可信度最低。當核數師遇到時,必定會要求管理層提供非常詳細的資料,以審視所用模型和參數是否合理,意味核數師的工作量將會大增。

至於另外兩個事項,分別是向業務合作方提供9.42億元借款,以及向有業務合作意向的第三方支付2.5億元誠意金,兩者的金額分別約佔資產總值的4.3%1.2%。雖然涉及金額較細,但核數師的工作也不少,包括探究商業理由是否合理,審視公司對合作方的還款能力分析、查詢潛在交易進度,以及審視公司對兩筆款項的預期信用減值損失評估等。

基於上述已知的事實,我們只能大概估計出兩個令羅兵咸辭職的極端情況。最壞的情況是帳目出現問題,但管理層表明不接受非無保留意見報告,羅兵咸唯有離去。最好的情況是羅兵咸因人手調配關係,無法兼顧額外的工作量而辭職。究竟真正原因是甚麼,看來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至於雅生活服務的帳目有沒有問題,留待新任核數師為我們找出答案。

原文刊於:am730 2022-12-02

&&&&&&&&

騰訊的餅罐

不少朋友都喜歡投資騰訊控股(700),主要是看好其業務。不過,認識一些朋友卻看中管理層的質素。所謂沒比較沒傷害,看看另一科網巨企,因為其最高領導經常亂說話,最終拖累公司。該公司早前更被爆出醜聞,有員工投訴疑遭上司性侵但拒受理,要公開抗議才惹起關注。相比之下,騰訊就沒有那麼多負面消息。更重要的是,當遇上大問題大麻煩時,騰訊的管理層總能找到方法應對。

近幾年因內地收緊對遊戲的監管,加上高基數效應,騰訊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已大不如前。另外,早年四出投資,很多項目都已成熟,隨時可以收割。去年5月,拙作《騰訊業績與聯營公司的潛藏價值》一文就提到,截至去年3月底,騰訊投資於聯營公司的帳面值是3,231.45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涉及上市的有2,053.5億元,包括美團(3690)、京東集團(9618)和拼多多(PDD)等。按財報披露,這些上市聯營公司同期的公允價值達到11,116.47億元,較帳面值高出9,062.97億元。換句話說,當時騰訊有超過9,000億元的「潛藏價值」沒有在財報體現。說時遲那時快,騰訊於去年12月底宣布以實物分派方式,將持有的京東股份當作股息派發給股東,今年11月以同樣方式宣派美團。

因為派發京東股份,騰訊去年產生782億元其他收益,相當於去年全年盈利的34%。那麼,這次分派美團可以獲利多少?雖然騰訊未有具體交代金額,但還是有數得計。首先,騰訊目前持有美團19.31%股權,由於持股比例不超過20%,一般來說會當成FVPL(Financial assets at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不過,由於騰訊的執行董事兼總裁劉熾平在美團董事會佔有一席位,會計上騰訊被視為對美團具有重大影響力,故此美團變成騰訊的聯營公司,需以權益法入帳。所謂權益法,即是將投資於美團的成本加上所佔的累計盈虧,然後計入騰訊的資產負債表。此外,美團每年的盈虧按股權所佔部分,騰訊視之為其他收入並在損益表入帳。理論上,在騰訊帳目中,美團這項投資的帳面值應與美團股東應佔權益的19.31%相若。截至今年6月底,美團股東應佔權益是1,236.21億元,按持股比例計算,這批股份的帳面值就是238.71億元。

另一方面,於宣派當日美團的股份將由聯營公司重新歸類為FVOCI (Financial assets at 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資產),以美團同日的收市價162.3港元計算,轉化為人民幣後該批股份的市值約是1,539.67億元,兩者相差的1,300.96億元隱藏價值,將會在今年第四季入帳。不過,由於近日美團的股價回落不少,最終計入全面收益的金額需等待明年派發結算日後才能確定。

會計有一門盈利管理,當中有一個方法叫「餅乾罐儲備」。騰訊持有的聯營公司好比餅乾,那麼這個餅罐目前有多大呢?不計算已派發了的京東,並且包括美團在內,截至今年6月底聯營公司的帳面值是3,102.09億元,同期的公允價值是4,700.31億元,兩者相減後得出的隱藏價值高達1,598.22億元。有著這麼大的一個餅罐,那一年遇著盈利不佳,只要宣布派餅業績即時變靚,這樣厲害的財技,盡顯管理層的質素,對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2-11-25

&&&&&&&&

沃爾瑪與亞馬遜

網購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新冠肺炎更鞏固其地位。無他,由自用到送禮,只要點幾下就成,真是方便到不得了。不過,收到東西後拆開包裝就最頭痛,易碎的物品還能理解,但就算普通又或者體積很小的東西,除非是集運,否則都會用上大量獨立包裝,既浪費又不環保。究其原因,主要是避免在配送過程中損毀物品,以及方便配送中心自動取存。

一個親身經歷,瓜瓜是某本地電商的常客,經常大量訂購同一款飲料。可是,該商品從來沒有原箱選項,每次送來都是散修修。曾經幾次向客服反映也不得要領,據說是要遷就配送中心自動取存要求,無法只為瓜瓜一個客戶而更改設置。

說到配送中心自動化,是所有大型電商的基本投資。跨國零售商沃爾瑪(NYSEWMT)雖然擁有大量實體店,但也發展電商業務,並且投放不少資源在配送上。他們最近就收購了一家名為Alert Innovation的機械人公司。此公司自2016年始已經與沃爾瑪合作,專門開發配送用的機器人。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在倉庫內不同的溫度區域進行檢索和分發訂單。

事有湊巧,有報道指,沃爾瑪在亞特蘭大的派送中心將會裁減1,500位員工。沃爾瑪全球擁有364個派送中心,機械人代替人類工作,若然成效顯著,看來裁員將陸續有來。

沃爾瑪自2000年開始發展電商業務,並於2007年將電子平台與實體店結合,顧客可在網上下單然後到實體店取貨。目前沃爾瑪在全球有8,000個取貨點和6,000個派送點,顧客也可以選擇以速遞公司派送。

有人說沃爾瑪在複製亞馬遜(NASDAQAMZN)的電商營運模式,有趣的是亞馬遜也涉足實體店。早於2015年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實體書店,於2017年收購了雜貨零售商Whole Foods Market,之後接著幾年分別開設了多家實體店,包括雜貨店和時裝店等。不過,因疫情關係,今年初向傳媒證實將陸續關閉68間實體店。

如前所述,疫情關係令大家足不出戶,造就亞馬遜的網購和雲業務生意滔滔。就以收入為例,疫情爆發首年,即2020年升38%3,861(美元,下同)2021年升22%4,698億元。可是好景不常,雖然今年首三個季度的收入分別錄得7%15%增幅,但高基數效應、美元升值、通脹高企等因素疊加在一起,嚴重削弱其盈利能力。例如同期的營業利潤分別下跌48%57%。反觀沃爾瑪,同期收入增長只有0.5%8%,營業利潤也分別跌23%至升7%,但走樣程度沒有亞馬遜那般厲害,難怪其股價自今年年初以來升4%,亞馬遜則跌42%

除了沃爾瑪裁員,有傳亞馬遜也將裁減1萬名員工,據聞多間美企亦計劃裁員以控制成本,或多或少反映經濟前景暗淡。趁最壞時刻還未來臨,盡早做好準備,多留點資金傍身,看來是最佳避險策略。

原文刊於:am730 2022-11-18

&&&&&&&&

誰說股神損手 誰就不懂會計?

最近看財經新聞,一些傳媒大字標題說「股神損手」。事緣股神巴菲特的旗艦公司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公布業績,今年第三季度轉盈為虧,股東應佔盈利由去年同期賺103.44(美元,下同),變成今年蝕26.88億元。

其實巴郡在其業績公告中,已經提醒投資者,這些由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出來的數字「沒有意義」。請看看公告首頁,巴郡就以加粗字體寫到:「任何特定季度的投資盈虧通常是沒有意義,以此計算出來的每股淨收益或損失,對會計規則知之甚少或不了解的投資者來說,可能造成極大誤導。」

這樣毫不客氣的批評,相信只有巴郡才有這個膽量。可是,為甚麼他們這樣認為呢?公告第二頁就作出了解釋:「根據適用會計準則的要求,在計算特定期間的投資損益時,我們需要將證券投資的未兌現盈虧計入。總之,任何特定時期的投資盈虧並不代表季度業務表現」。明白了吧?巴郡的不滿,源於會計準則將投資的未兌現盈虧計入損益表。股神巴菲特就曾大肆批評,認為盈利因而被嚴重扭曲,以致誤導投資者。

就以今年第三季度為例,虧損主要來自104.49億元投資虧損,當中101億元虧損屬於「未兌現」。若撇除這些未兌現損益,期內將錄得73.12億元盈利,按年升幅有1%。帳面「本來」有賺,但按現行會計準則計算卻變蝕,換作你是股神也會生氣吧?不過,看來市場還是明白事理的。當巴郡公布這份由盈轉虧的業績後,股價不跌反升。

等等,雖說是未兌現損失,但真的是虧損嘛,會計準則那有問題?嘗試以簡單例子說明一下。假設你今年41日以100元買下了一份股份,該股的股價於今年630日升至150元,因此你出現50(市價150元減成本100)未兌現收益,除了需要在第二季度的損益表確認外,該股票在帳上的帳面值也需調升至150元。可是,到了今年930日,股價跌至120元,第三季度因此出現30(市價120元減帳面150)未兌現虧損。若單看第三季度而不看第二季度的損益表,這筆投資好像虧損了,但實際上仍有20元的累計未兌現收益(市價120元減成本100)

巴郡今年第三季度的虧損就是這樣發生。截至今年930日,巴郡持有美國運通、蘋果公司、美國銀行、可口可樂和雪佛龍等股票,市值合共3,061.67億元,但當初的投資成本僅為1,423.1億元。即是說,累計未兌現盈利高達1,638.57億元。若只看今年第三季度的虧損,就取笑股神損手,那就未太過免斷章取義了。

縱然巴郡不認同相關會計準則,但還是表現得很尊重。以巴郡的江湖地位,大可像其他企業般大玩Non-GAAP數據。即是按自己的意思把財報數值改頭換面,將列帳盈利改成經調整盈利。可是,巴郡卻十分克制,只是將股東應佔盈利以投資損益和營運損益來劃分,並以文字交代未兌現損益狀況。

想深一層,巴郡的提醒字眼可能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讓大家識別那些缺乏會計知識的人。誰說股神這次輸錢的,就代表他們不懂會計,薑果然愈老愈辣,有趣吧?

原文刊於:am730 2022-11-11

&&&&&&&&

 

核數師不許辭職嗎?

會計及財務匯報局(會財局)最近向全港上市公司的核數師發出公開信,內容大致說他們不應在業績匯報期限即將屆滿前辭職,以逃避對財報作出不利報告的責任。就算最終需要辭職,也必須說明真正原因,不應以核數費談不攏作借口。有會計師朋友慨嘆,近年監管已愈來愈嚴,現在連核數師的「終極武器」也收繳,還是及早退休,免得晚節不保「臨老唔過得世」。

記得初入行時,第一份工作就是核數,當時已覺得這行非常矛盾。無他,公司聘用核數師來審核自己盤數,名義上由股東會委任,但挑選核數師和核數費議價都是管理層說了算。由於管理層才是老闆,要求核數師妥協就不能杜絕。因此,即使當年所屬的會計師樓待瓜瓜非常好,但做了幾年就轉行去另覓發展。

核數其實是一盤生意,並不是非牟利團體。既然是生意,顧客自然至上,而且也要盡力維持雙方關係。可是,核數無可避免會找到問題,若然審計報告需要發出保留意見,如何說服客戶接受已是一項挑戰。所以,核數師臨在死線前才辭職,通常是雙方分歧無法化解,實在是無奈之舉。此外,所謂山水有相逢,為了減低辭職給客戶帶來的影響,有些人以核數費談不攏作擋箭牌已不是秘密。

為了減低以上種種矛盾,法例法規施加了好些限制以加強核數師的獨立性。例如會計師樓的收入不能依賴某幾個客戶,核數師聘任需要由股東大會通過等等。不幸的是,搞了那麼一場大龍鳳卻搔不到癢處,根本改不了管理層是老闆的本質。

那如何才好?最理想的做法當然讓核數師完全獨立於公司,例如上市公司的核數師統一全由監管機構委派,並規定核數費按實際工作時數計算,沒有任何議價空間。如前所說,核數也是一盤生意,若嫌統一委派敗壞自由經濟,可以考慮修改法例和上市條例,進一步加強核數師的獨立性。例如強制上市公司必須先向核數師全數支付核數費;核數師任期由現在每年一任改為幾年一任(意大利是三年一任的);在委任期內,上市公司不可以隨意辭退核數師,逼不得已下也必須先向監管當局取得批准。說了那麼多奇想,其實旨在讓核數師沒有後顧之憂,妥協空間自然消失。

香港目前的核數師委任制度源於美英等地,就連負責監管的會財局也是與美國的PCAOB看齊。發展出一套比美英更好的制度,其實未嘗不可。

朋友抗議說,新加坡的制度與香港類似,為何人家的核數師就敢於說不?因為人家整個民族的處事文化是「揸正嚟做」,不論是那個專業,對法律法規都不敢輕易妥協,就此瓜瓜有不少親身體驗。反觀香港的營商文化講究「靈活變通」,說穿了其實是「走精面」、「走法律罅」。一家對客戶說不嗎?那就找另一家吧,反正聽話的不難找到,這就是香港的情況。

會財局經歷了兩次擴權,此時針對行業陋習加以管制,我們當然額手稱慶。當行內人人都企硬不妥協,上市公司也沒奈何。最後一提,若會財局連行內的加班文化和「艇仔」也一併處理,那就真是功德無量了。

原文刊於:am730 2022-11-04

&&&&&&&&

滙控業績很驚嚇嗎?

滙豐控股(005)公布今年第三季業績,表現遜預期,股價因而下跌超過5%。若看列帳基準數值(意即按照通用會計準則計算),表現似乎不太理想。收入按年跌3.3%116.16(美元,下同),按季跌幅更有9.1%。除稅前盈利就更驚嚇,按年減41.8%31.47億元,按季跌幅也有37.2%。盈利大幅倒退,主要受三個事項影響,分別是美元升值、預期信貸損失增加,以及法國業務因重新分類而產生減值損失。

首先是美元問題。雖然滙控註冊地在英國,來自北美業務的盈利貢獻也不多,以上季計只有15%。但貴為國際金融機構,大部分業務都以美元或與美元掛鈎貨幣進行,滙控因此採用美元作為列帳貨幣。問題來了,由於美國聯儲局正在加息,引致美元持續升值,直接打擊以美元列帳的企業盈利。

舉個例子,一年前1美元可兌換約7.78403港元。假設一部iPhone7,000港元售出,蘋果帳面收入就是899元。一年後的今天兌換率是7.84958港元,以相同價錢售出,收入降至892元,跌幅達0.8%。跌幅那麼小,皆因港元與美元掛鈎。其他非美貨幣可慘了,例如人民幣兌一美元,一年前和今天的兌換率分別是6.46633人民幣和7.15604人民幣。假設一部iPhone的售價是7,000元人民幣,蘋果每部手機帳面收入就少收104元,跌幅達9.6%

回說滙控,上季收入減少,當中貨幣換算影響就已經是10億元,相當期內收入8.6%。換句話說,就算滙控坐著不動,其列帳收入也要減少一截。

接著是預期信貸損失,今年第三季達到10.75億元。可是,去年第三季卻是回撥5.61億元,兩者差額達到16.36億元,嚴重衝擊盈利。預期信貸損失變動那麼大,是否反映滙控看淡全球經濟前景呢?未必!

去年之所以回撥,皆因滙控在2020年過於悲觀,從而作出巨額損失準備。可是,去年卻樂觀起來,發覺以前減值太多需要撥回,造就了去年盈利急升。當中的來龍去脈,有興趣可回看寫於20208月的拙作《滙控業績大倒退的疑惑》,以及20024月的《滙控盈利大反彈真相》。

大家關心的問題,滙控有問題的壞帳很多嗎?不妨看看預期信貸損失覆蓋率,即是將損失準備除以貸款總額,去年第三季度是0.45%,即每100元貸款預期有0.45元收不回來,今年第三季度卻下降至0.43%,反映預期信貸損失其實略為改善。

最後是法國業務減值。於20216月,滙控宣布將此業務售與私募基金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預計於明年上半年完成出售,並預料整項交易將出現30億元虧損。等等,還有半年時間,為甚麼現在就確認損失?按照會計準則,該業務需歸類為待售資產,並以帳面值和公允價值減去銷售成本的較低者入帳。上季確認了24億元,餘下約6億元將在出售完成後確認。

若撇除法國業務減值和其他非經常性盈虧,滙控第三季經調整收入其實升27.7%,至143.03億元,經調整除稅前盈利則升18.2%65.05億元,整體業績其實不差。

值得一提,在批發業務方面,香港的預期信貸損失覆蓋率達1.17%,較去年12月底的0.8%,增加了0.37個百分點,估計不少與內地房地產市場有關。會否進一步上升,大家需密切留意。

原文刊於:am730 2022-10-28

&&&&&&&&

2022年10月21日星期五

會計師公會 算吧啦?

近日收到香港會計師公會的電郵,指公會的系統曾於今年8月遭黑客入侵,一些數據被不當取存。涉及的數據可能包括一些會員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會員號碼、電話和傳真號碼、實際地址、電子郵件地址、香港身份證號碼,以及一小部分會員的信用卡和銀行帳號。敬請留意,上述說的只是「有可能」,遭洩露的數據究竟有哪些,涉及多少會員,公會聘請的專家仍在調查中。可是,公會會員人數接近5萬,此事絕對不是小事。

與同屬公會會員的朋友談起此事,反應一面倒負面,認為事發後兩個月才通知不能接受。有朋友打趣說,「山都拜完啦依家先至講!」愛計較的朋友說,「年尾都未到,公會就叫人續交會費!收錢咁快,咁緊要嘅事又唔見咁快!」更有心死的朋友說,「公會做事,算吧啦!」。題外話,在收錢方面公會的確是有心思的,在其《年度續會快速指南》中不忘提醒會員,不按時續會將從會計師名冊中除名,並且不能再使用「會計師」銜頭。

眾所周知,公會的會計師監管權已轉移至會計及財務匯報局,好些非執業會員已經在想,今年還要不要為會員資格續期。學生會員人數已經下滑,若連佔比甚大的非執業會員也動搖,公會前景就很不妙了。要知道非執業會員大多在商界工作,一般只需具備同等會計師資格,公會會員身份對仕途沒有太大關係。不是嗎?香港上市公司的CFO不必是公會會員,就連公司高層必須至少有一名合資格會計師(即公會會員)的要求,也於早年廢除。

在這個敏感時刻,公會更應謹言慎行。甚麼才算「謹言」?就以上述的續會指南為例,帶有強烈的官式口吻,令人產生冷冰冰甚至高高在上的感覺。建議公會與會員溝通時多用「We」和「Please」,少用「Must」、「Should」等字眼。不妨參考一下ACCA的會員續會需知,當中也提及不續會將被除名,但人家的讀起來,整體感覺就舒服得多。

慎行又是甚麼?就是多以會員角度去想事情。例如系統遭黑客入侵一事,相信因為公會擔心,若在未有詳情下通報會員容易造成恐慌。可是,在會員角度去看,其實只需知道事情有發生過就足夠,好讓大家提高警覺。此外,監管權轉移了,公會的職員人數以至辦公室面積有沒有壓縮空間?多出了的面積可否出租賺取收入?還有的是,明年會費將上調8.6%而不是下調,不少會員都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沒有了監管權這個包袱,公會應該全面加強對會員的支援。忽發奇想,例如設立專線,解答會員就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稅務條例和公司法等的技術層面問題。若嫌專線成本太大、效益不彰,可考慮設立知識分享平台。記得早年公會曾成立了一個網上討論區,何不恢復起來,在會計、審計、稅務等領域以至閒聊設立分頁,並交由富經驗的會員協助打理,何樂而不為?

監管權旁落是不變的事實,若公會仍以監管者心態自居,與會員的距離只會越走越遠。其實公會轉型勢在必行,趁現在去做,既順理成章,遇到的阻力相信也較小,希望公會同仁認真考慮。至於具體方向如何,建議先徵詢會員意見。等到人人都認為「算吧啦」之時,公會就無望了啦。

原文刊於:am730 2022-10-21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