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為何「自願醫保計劃」較市面貴?
醫療改革討論多年,最近政府終於推出「自願醫保計劃」的終極方案,並向公眾展開為期3個月的諮詢。根據諮詢文件,計劃之目的是要「減低公營醫療壓力,讓可承擔的市民,選擇到私家醫院」。
究竟目前公營醫療系統有甚麼問題?坦白講,若與其他國家和地方相比,香港已是很不錯的了。如市民遇上交通意外,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做的就是盡力搶救傷者,而不是問有沒有購買醫療保險或者要求預付費用。瓜瓜不是開玩笑,多年前在東南亞某地曾目睹一宗交通意外,由於傷者無力支付費用,救護人員無法將他送到醫院進行治療。
話雖如此,但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65歲或以上人士佔人口比例約14.8%,諮詢文件估計於2040年將升至30.2%,加上醫療成本上漲等問題,醫療改革不能再拖。不用說25年後那麼遠,看看醫管局對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統計,以骨科門診穩定新症為例,輪候時間由41至153周不等,視乎醫院聯網而定;兒科門診穩定新症較短,但也要13至37周。可見若有能力的市民到私家醫院求醫,可減輕公立醫院壓力。
回說自願醫保計劃,基層市民收入有限,富人不用擔心醫療開支,相信計劃主要對象以中產為主。撇開特殊原因不說,如公立醫院的儀器較先進及某些專科在治療較出色,一般而言,選擇公立醫院不外乎價錢廉宜。但諮詢文件卻透露,以2012年價格計,醫保計劃保費竟較市場現有個人住院保險產品平均保費高約9%。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參加?
原來所謂醫保計劃,是政府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向市民提供「標準計劃」,此計劃需要符合12項最低要求,當中包括保證續保,並且無需重新核保、沒有終身保障總額上限、承保投保前已有病症等。所謂一分錢一分貨,由於標準計劃提供的保障較市場其他同類產品為佳,保費自然也較高。問題來了,是否值得多付一些保費去獲取較佳保障呢?
其實沒有既定答案,而且因人而異。不過,於長期病患者和長者而言,標準計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首先,環顧目前保險市場,大部分住院保險都不會承保投保前已有的病症。又例如終身續保,雖然不少保險公司均提供此保證,但若果投保人曾經索償,續保保費的增幅可能很高。可是,在標準計劃下,續保保費不得超過標準保費的200%。
凡事有兩面,投保人受保費上限保障的同時,保險公司豈非需要承受不必要的風險?就此問題,諮詢文件建議由政府出資設立「高風險池」,以承接保費超出上限的保單。此舉其實是再保險安排(Re-insurance),將高風險保單的風險進一步分攤。其實還有一個好處,因為高風險保單的保費、索賠和負債都會歸入高風險池,倘若保費不足以應付索賠,高風險池將會為這些保單「包底」。因此,標準計劃下風險較低的投保人,其保費不會受到高風險保單影響。
於市民而言,保費平貴是購買保險的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可是看看坊間反應,很多朋友仍然不明白為何醫保計劃的保費較市面高,誰不知兩者的保障根本有別。此外,不少朋友也弄不清楚高風險池安排,以為醫保計劃需要承保高風險保單,所以保費高昂。若要計劃順利落實和推行,看來政府要多做些宣傳和解釋才成。
翻閱諮詢文件後,瓜瓜大致支持自願醫保計劃,但仍有幾個疑問。眾所周知,保險的主要作用是分攤風險,要維持保費穩定,就要吸納不同風險級別人士投保。不過,若果標準計劃未能吸引低風險人士投保,較高風險級別但又不需要轉至高風險池的保單卻不斷增加,是否意味標準計劃的保費將會愈來愈貴?整個醫保市場承受的風險又是否因此增加,連帶影響醫保計劃以外保單的保費?若是的話,政府有何對策?此外,除了索賠,保單的最大開支就是行政費用,政府應否一併規管(例如設置上限)以進一步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文章來源:am730 2014-12-23
伸延閱讀:「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