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

會計師與分析員的分歧

恒大永續債帳面值逾523億元人民幣。 (資料圖片)
早前拙作《應計制會計準確嗎?》提到,由於會計師與投資分析員各持不同觀點,目前某些會計準則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看法,與分析員存在重大分歧。因此,在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和表現時,分析員往往須要先調整數據以便評估實際情況。若論典型例子,想必提及表外融資(Off balance sheet financing)和永續債券(Perpetual bond)。

所謂表外融資,是指不記入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和負債,其中一個例子是經營租賃(Operating lease)。只要相關安排符合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就能享受借貸槓桿的好處,但不會推高企業的負債比率(即負債除以股東權益)。為了計算企業的實際負債水平和資產使用效率,分析員需要將租賃資產和負債重新計入資產負債表。不過,由2019年開始不用再如此麻煩,因新頒布的會計準則要求經營租賃計入資產負債表,詳情可參考拙作《IFRS 16:新會計準則對港股之影響》。

若說表外負債是粉飾企業負債比率的工具,永續債券就更是大師級傑作,因它不單讓企業透過借貸取得融資,而且更能降低負債比率,相關利息開支也不會影響盈利。為何如此奇妙?因按會計準則,永續債券屬於股東權益而非負債。如一間企業的負債和股東權益分別是20元和80元,負債權益比率就是25%(20/80),即是每100元資產當中,20元是靠借貸取得,80元則靠股東權益。好了,若企業向銀行額外借入10元,資產和負債將分別增加10元,負債比率將由25%上升至38%((20+10)/80)。可是,若改為發行永續債券且金額不變,資產和股東權益則分別增加10元,負債比率將由25%下降至22%(20/(80+10))。

明明是負債,為甚麼會計準則把永續債券當成股東權益?個人認為問題不在準則本身,而在永續債券的發明者夠聰明,深諳會計包裝之道。有別於借貸,永續債券最大特色是沒有贖回期限,理論上發行人可以永遠不用還款。若持有人欲取回借款,唯一辦法是在二手市場放售。此外,若企業清盤,永續債券持有人的償還次序較其他優先票據持有人為後。既然風險如此高,誰會這樣蠢去買永續債券?有的,若回報可觀的話。永續債券的息率動輒10%或以上,所謂高風險高回報,在「息誘」下自然有投資者願意投資。由於永續債權具備以上股票的特徵,按會計準則需要記入股東權益。更有趣的是,相關利息開支將列作「股息」,因此不論派發多少也不會影響損益表上的盈利。

在云云香港上市企業中,不少企業偏愛以永續債券來融資。為了評估他們的實際負債水平,投資分析員會將永續債券歸類為負債。所以,若留意投行的分析報告,不難發現他們計算出來的負債比率與企業自己公布的較高。例如恒大地產(3333)截至去年6月底負債和權益總額分別有4,190.02億元(人民幣,下同)和1,208.45億元,兩者相除後得出負債比率為347%。換句話說,按財務報表計,在恒大每100元資產中,78元來自負債,22元來自權益。但恒大永續債的帳面值高達523.66億元,若歸類為權益並重新計算,調整後負債和權益總額將分別為4,713.68億元和684.79億元,計算出來的負債比率是688%。即恒大每100元資產,實際上來自負債應是87元,來自權益應僅13元。

從永續債券的例子可見,會計準則仍需與時並進,會計準則制定者,你們聽到嗎?

原文刊於:am730 2016-02-18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