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如何分析零售股業績(上)

圖為I.T門市。(資料圖片)
要分析零售股財務表現,有幾個基本因素需留意,包括銷售增長、產品盈利能力、經營效率及資金回籠時間。本文將以本地服裝名牌I.T(999)做例子,示範如何進行分析。首先是銷售增長,I.T於今年2月底全年營業額75.41億元,增5%。與過去幾年如2013年升14%和2012年漲49.7%比較,增幅明顯大不如前。其實自2014年度開始,銷售增長已連續3年錄單位數,我們不禁會問,I.T的高增長時代是否已經過去。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使在金融危機發生的2009年,增長仍有9.6%,近3年卻低於此數,目前市道有幾惡劣可想而知。

若按市場細分,收入佔比達46%的香港是唯一倒退地區,期內營業額減3.8%,因本地零售市場不景氣。值得慶幸是,按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的「零售價值服裝類指數」,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即I.T財政年度)年度變動介乎-2.2%至-17.9%,相比之下I.T表現勝過市場。此外,同店銷售增長跌2%,反映老店表現較新店穩健。若簡單地將香港區零售收入除以店舖銷售面積,每方呎平均收入不跌反升2.1%至5,783元。銷售效率得以提升,主要是分店數目削減了17間,至249間,令銷售面積減少5.2%。

有別於銷售增長率,同店銷售增長率只量度開業至少有1年的店舖。此比率之所以受重視,因能客觀反映實際銷售表現。舉個例子,如某集團有10間店舖,每間店的平均營業額是100萬元,總體營業額就是1,000萬元。假設舊店銷售沒有增長,但年內加開5間分店及平均營業額不變,若只量度15間店的總營業額,按年增幅是50%,看似表現強勁,但看同店銷售表現,增長實際是零,反映銷售增長全靠5間新店,而不是店舖的銷售效率提升。

上述例子正好說明I.T在中國表現。此地區收入佔比達42%,期內營業額增14%,是I.T銷售增長主要來源。可是,同店只升3.9%,與營業額增長相差那麼大,正正反映增長主要依賴加開新店。計算每方呎平均收入也可發現此問題,去年店舖銷售面積升16.8%,但每方呎平均收入卻微跌0.3%,說明銷售增長是擴大銷售網絡所致。須留意一點,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服裝類商品零售類值」,同期的同比增長率介乎6.8%至13.8%,雖然I.T在中國的銷售增長略高於市場平均,但老店的表現其實不及大市。

其次是產品盈利能力,衡量指標主要是毛利率,I.T整體毛利率降1.6個百分點至60.6%,代表每賣出100元成衣,減去39.4元直接成本(如衣服購入成本)後能賺取60.6元毛利。若按地區分類,香港區跌3.5個百分點至57.2%。管理層解釋,是積極推出折扣優惠所致。折扣是否有效,視乎收入增加帶來的額外毛利,能否抵消毛利率下跌的影響。是次毛利率下跌令毛利減1.21億元,但營業額不升反跌引致毛利少7,156.5萬元,在雙重打擊下,香港區毛利少賺1.93億元或8.9%,反映本地市道疲弱不振,即使推出優惠仍未能保住營業額。反觀中國,毛利率升0.4個百分點至61.4%。管理層解釋因年內減少宣傳折扣。單是削減折扣,毛利多賺1,193.4萬元,加上銷售增長令毛利增加2.57億元,中國毛利增2.69億元或17.2%。雖然內地市道增長有放緩跡象,畢竟仍有一定升幅,令I.T的整體毛利得以微升2.3%至45.66億元。

先來個小總結,I.T主要收入來自香港,但目前市況疲弱令銷售倒退,產品盈利能力下降。目前整體銷售增長全靠中國大陸,但並非店舖效率提升而是擴大銷售網絡。可幸的是產品盈利仍然維持。下篇將會繼續探討I.T的經營效率,以及資金回籠時間。

原文刊於:am730 2016-06-24

&&&&&&&&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