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如何撥開會計迷霧

惠生工程中期業績「看起來」亮麗。圖為其網站。
身為投資者,懂得閱讀財務報告非常重要,因報告能準確反映一家企業財務狀況和業績。何謂懂得閱讀?擁有會計知識固然最理想,沒有的話也不打緊,只要留意核數師報告及報表附註,至少能讓你撥開一些會計迷霧。以惠生工程(2236)為例,今年中期業績「看起來」十分亮麗,截至今年6月底收入增28%至35.36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更勁升近400%至1.74億元。按管理層解釋,主原煤化工及煉油項目進展順利並進入施工階段,導致回顧期內確認之項目收益高於2014年同期。

若看到這個解釋就收貨的話,只會讓你墮進迷霧中,因如此亮麗業績的背後其實存在重大隱憂。只要留意業績公告最後幾頁,就會發現核數師不為財務報告發表結論。理由有二:其一,核數師無法獲取足夠資料,以評估應收帳和資產減值的撥備是否足夠;其二,是核數師對惠生能否持續經營存疑,除部分應收帳逾期或付款緩慢且嚴重滯後,或嚴重影響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外,更指惠生因拖欠銀行貸款而出現交叉違約,銀行可以要求立即歸還所有貸款。詳情如何?先講應收帳,當中包括貿易應收款和應收合同客戶款項。截至6月底,前者有8.51億元,看看帳齡卻嚇一跳,當中逾期超過1年的款項達4.37億元,相當於總額約51.4%。後者更嚴重,截至6月底達38.47億元,當中10.35億元或26.9%被確定為逾期或付款緩慢且嚴重滯後於合約期限。於一般企業來說,逾期超過1年的應收帳已需減值,但惠生管理層以客戶有良好業績紀錄及可全數收回為由,只肯為當中76.5萬元做減值撥備,難怪核數師不發表意見。來個大膽假設,若將上述逾期1年及付款緩慢的款項全數做撥備(即14.72億元),期內純利即時由盈轉虧,半年虧損可達12.98億元。即使只為當中十分一做撥備,期內純利也大跌近25%,至僅得2,648.2萬元。

至於持續經營問題,截至6月底的流動資產和負債分別為78.19億元和74.15億元,儘管前者高於後者,但兩者相減後得出的流動資產淨值僅4.03億元,最大問題是上述應收帳逾期,核數師指或嚴重影響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核數師這樣說其實已相當保守,因惠生自2013年已拖欠銀行貸款,於2013年9月,中國農業銀行向法院申請對惠生名下物業行使留置權,要求惠生償還1.86億元欠款及利息。及至去年,惠生償還當中1.07億元,今年上半年再償還餘下7,900萬元,相關物業的留置權才被解除。

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惠生於2013年12月未能向國家開發銀行清償另一筆貸款,涉及貸款總額4億元,觸發交叉違約,令名下物業被行使留置權。惠生於去年已償還2.5億元,至於餘下1.5億元,經與銀行協商後延至今年12月前償還。

雖則如此,但因交叉違約關係,銀行有權要求惠生立即歸還所有貸款,涉及金額合共4.29億元。此外,惠生應付合同客戶款項於6月底達23.63億元,由於應收合同客戶款項逾期嚴重,故也連帶影響應付款的支付進度。此外,貿易應付款項37.97億元,當中逾期逾1年的共5.12億元,相當於總額約14%。

從上述分析可見,惠生的財務狀況並不理想,純利更背負應收帳及資產的減值風險。有趣的是,翻查各大財經新聞,全部只提及惠生收入和純利大升,居然沒有一份提及到核數師不發表意見。翻閱上市公司業績時,切記留意核數師報告和報表附註。識得睇,梗係要咁睇。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30

&&&&&&&&

2015年9月25日星期五

電視廣播前景不樂觀

電視廣播半年純利升62.8%。 (資料圖片)
電視廣播(511,下稱「TVB」)今年上半年業績表現,如新一輯電視劇《愛.回家》收視般令人失望。說到這部電視劇,瓜瓜較喜歡舊一輯,全劇雖非由一線演員主演,但人物個性分明,而且是短篇小品,不用追看劇情,讓人看得舒服輕鬆。反觀新一輯儘管由當時得令演員擔綱演出,但內容不吸引,部分曾在舊一輯演出的演員在新一輯飾演另一角色,初看時令人摸不著頭腦,難怪收視不理想。

回說TVB中期業績,純利雖勁升62.8%至11.41億元,但主要是出售台灣聯意集團權益所致,若只看持續經營業務,期內錄2.85億元虧損,與去年同期6.07億元溢利比較,跌幅達146.9%。業績未如理想,原因之一是收入倒退11.3%,此情況在過去5年實屬首次。若將收入按業務劃分,海外收費電視業務跌幅最高,期內減23.4%至9,326.9萬元。若以金額計,香港電視廣播收入減少最多,期內減1.91億元(或12.3%)至13.64億元。至於其他業務如香港數碼新媒體及節目發行與分銷,前者下跌17.8%至7,040.3萬元,後者減少7%至4.16億元。

香港電視廣播是TVB核心業務,以上半年度計,其收入佔集團總額達67.2%。收入減少,主要是廣告收入跌12%,管理層相信與零售市道轉差有關,特別是TVB主要廣告客戶為珠寶、鐘錶及名貴禮品商,按政府統計數據,高價值產品銷售於期內錄約16%跌幅,廣告客戶生意欠佳,花在廣告上自然減少。此外,奶粉、護膚品和超市廣告收入同跌,跌幅分別有15%、40%和30%。另外,來自3類客戶的廣告收入卻錄增長,包括旅行社、肥皂及沐浴露和牙膏,升幅分別為300%、143%和10%。雖則如此,但增長僅彌補74%的跌幅。

業績倒退另一原因是為無綫網絡電視貸款和貿易應收款做減值,涉6.54億元。無綫網絡電視是TVB聯營公司,經營香港收費電視業務,按理不會欠債不還,但續錄虧損,預計未來現金流入顯著減少,加上over-the-top平台延後推出,故作上述減值。收費電視經營環境欠佳,管理層歸咎網上盜播活動猖獗。想想也是,如早前大受歡迎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於2013年12月在韓國首播後,在多個網上平台已能免費收看,不單緊貼劇集播出時間,還配中文字幕。反觀無綫網絡電視到去年4月才開始播放,雖備有粵語配音,但網上盜播早已佔盡先機,加上結局於去年2月已播,吸引力自然大減。盜播也打擊節目發行及分銷業務。但TVB似乎找到解決方法,如向越南電視台同日提供於港播映劇集,免被盜播外,還獲廣告收入分帳。

須留意,若撇除無綫網絡電視減值和合營及聯營公司收益和虧損,TVB上半年經營溢利僅4.6億元,較去年同期銳減40.1%。換句話說,核心業務表現正轉差。因收入減少外,銷售成本未有相應下跌,引致毛利率減3.4個百分點至55.5%。另外兩項主要開支不跌反升,包括銷售、分銷及播送成本對收入比率升1.6個百分點至13.3%,管理層未解釋原因。總務及行政開支對收入比率增4.6個百分點至19.5%,因去年同期來自第三方應收款減值需要回撥。

其實TVB於2009年也遇過類似情況,受經濟下滑影響,廣告商在宣傳活動的開支轉趨審慎,收入倒退,但TVB成本是固定居多,盈利自然受壓。再者,本港未來將有免費電視台加入市場,競爭肯定激烈,還有外地串流供應商Netflix及內地網絡電視樂視企圖來港分一杯羹,雖不會直接與TVB競爭,預期也不能撼動TVB龍頭地位,但TVB盈利前景並不樂觀。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25

&&&&&&&&

2015年9月23日星期三

給政府一條屎橋解決高鐵超支

田北辰指高鐵項目嚴重超支。 (資料圖片)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田北辰在電台節目中表示,面對高鐵項目嚴重超支,承建商正考慮單方面終止合約。田二少指出,目前已批出合約但未支付的費用,合共約為65億元,但港鐵(066)的應急備用款項現時只餘30多億元,預計明年初將會耗盡,工程已瀕臨「爆煲」。若政府遲遲未追加撥款,多個承建商正考慮屆時集體離場。就此爛攤子,田二少建議港鐵應盡快召開股東大會,尋求小股東支持港鐵就高鐵工程給予政府「封頂價」。否則,即使政府願意承擔全部203億元超支費用,立法會亦不會通過額外撥款申請。

正如梁特首的名句「有時真係忍唔住笑」,田二少的建議實在相當有趣,或許他可能認為,港鐵股東是開善堂的吧!試想想,若股東同意給政府封頂價,意味餘下超支金額將全由港鐵一力承擔。

可是,目前連港鐵也未能確定最終超支有多大,面對這樣的無底深潭,風險簡直高得不能接受。即使超支只是203億元,港鐵去年的全年純利才不過157.97億元,小股東怎會同意?莫非當他們是傻的嗎?

有朋友問,既然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政府只要運用投票權不就解決?當然不成!因高鐵工程合約是政府與港鐵簽訂,按《上市規則》被視為關連交易。因此,若港鐵按田二少建議尋求股東支持給予政府「封頂」優惠,政府這個關連人士不可以投票,並且需要得到獨立股東的批准。若港鐵不理會小股東反對,堅持給予政府封頂又如何?問題將會更大,因超支明顯損害股東權益,股東肯定不服,到時勢必引起訴訟潮。

既然如此,政府現在還等甚麼?按新聞報道,一來由誰承擔超支責任,政府還未與港鐵達成共識,二來政府不願此時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有立法會議員指涉及多個政治因素,包括年底的區議會選舉。若報道屬實,高鐵超支肯定影響選民對建制派的支持度,畢竟票債票償,盲目支持政府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可是,追加撥款不能再等,即使給政府拖到選舉完畢,對手一樣可以炒作超支以激起民憤,所以解決此事宜早不而拖。

如何解決?忽發奇想,政府何不仿效機管局興建三跑的做法,來個自行融資以繞過立法會?第一,假設高鐵能在2018年第三季通車,港鐵可以為高鐵工程向銀行借貸及發行債券,並且由政府作擔保,日後高鐵所有收益將用於償還利息和借貸。

第二,港鐵每年派發予政府之股息可以用作投入高鐵超支工程。去年港鐵派發的股息為每股1.05元,以政府持有44.35億股計算,一年的股息就有46.57億元。三年就能籌得139.71億元。

第三,按用者自付原則,港鐵向每位城際直通車旅客收取「高鐵建設費」。去年使用港鐵過境服務的乘客有1.13億人次,港鐵不妨狠一些,向每名過境乘客每次收取10元,一年已經11.3億元,三年就能籌得33.9億元。假設高鐵最終超支只有203億元,扣除上述第二和第三個方案,港鐵只需發債29.39億元。即使超支高達300億元,發債金額也只需126.39億元。

與其叫港鐵小股東自我犧牲以完成高鐵大我,不如動之以利,由他們認購高息票據,港鐵與政府不妨考慮一下。當然,此舉勢必惹起批評,說政府又再繞過立法會監管,但相比起高鐵爛尾風險,實在諗得過呀!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23

&&&&&&&&

2015年9月22日星期二

不進修是死路一條

最近有年輕讀者朋友來函問前程,不要誤會瓜瓜變成風水師,這裡是指職業路要如何走。先說說朋友情況,他目前擁有會計文憑學歷,並於某公司任職會計文員。因他自認不是讀書材料,所以不打算繼續進修。可是,他深知不進修的後果,擔心日後會被淘汰,因此感到迷茫。

坦白講,在這個學歷通脹的年代,不論從事那一個行業,不進修是死路一條。特別是會計這一行,若然希望有好發展,會計師資格和學位必不可少。即使甘願一世當個會計「C」 ( 即是會計文員甲、乙、丙 ) 也不成,因為市場力量不容許。試想想,每年都有大批會計畢業生投入人力市場,舊人要和他們競爭,唯一優勢就是經驗。可是,會計文員的工作大多數是「手板見眼工夫」,加上現在電腦科技先進,一套會計軟件已經可以省卻大量人手,因此文員經驗不太值錢。設身處地去想一下,若你是僱主,寧願多付溢價去請一位富經驗的文員,還是以較低價聘請畢業生?

朋友還未完全明白,雖然清楚知道原地踏步危險,但認為進修所花的金錢和時間與回報不成正比,因為眼見不少朋友完成學位課程甚至考獲會計師資格後,也沒有加薪和升職的機會。這是另一個誤解!首先,學歷與專業資格並非唯一用人標準,大部份僱主還會看其他方面來決定升遷,例如工作能力、經驗、態度、合作性、溝通能力、領導才等等。那又回到問題的起點,為甚麼仍要進修?其實為的就是一個機會。機會從來只會給予準備好的人,未準備好,機會來了也變成不是機會。

特別初出來工作的年輕朋友,他們無論在工作量或面對壓力方面,都會較以後幾年為少,把握這個時機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進修途徑,對職業發展肯定有幫助。此外,考獲會計師資格和學位後也不要停下來,應再根據自己的專業路繼續進修。有一句老話什麼時候都很對,「不進則退」!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9-18

&&&&&&&&

2015年9月18日星期五

漢能停牌 誰是輸家?

漢能上半年收入跌34.1%。圖為該集團主席李河君。 (資料圖片)
停牌多時的漢能薄膜(566)於上月發出盈利警告,表示因證監會關注漢能在財政上依賴大股東漢能控股,故暫停或終止大部分關連交易,導致今年上半年錄得之關連交易收入跌至約2億元,減幅逾九成。如此解釋簡直妙到極點!首先,這是否意味收入銳減的責任在證監會?其次,一間企業做生意只要不是非法,即使證監會關注又如何?關連交易佔收入比重雖十分高,但漢能已按照規定披露,核數師又沒有發表保留意見,真不明白為何要煞停關連交易。企業成立的目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嗎?為甚麼現在好像為了維持上市地位就不顧一切?究竟上市重要,還是做生意重要,管理層是否應向股東交代一下?

好了,回說漢能今年上半年業績,因關連交易大降,收入減少34.1%至21.18億元。奇怪的是,銷售成本卻不跌反升32.8%,令毛利銳減46.3%至14.61億元,毛利率也下跌15.6個百分點至69%。不單如此,3項重要經營開支也不約而同地增加,分銷費用急升1,033.1%至1.62億元,行政費用增加87.4%至7.47億元,研發成本上升82.5%至4.34億元,加上財務和其他費用飆升,以及出售附屬公司帶來虧損,令稅前溢利下跌87.6%至2.59億元。扣除了3.18億元稅務支出後,漢能錄得5,932.3萬元虧損。

上述數字有幾個有趣的地方。其一是為何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沒有跟隨收入下跌,就此管理層未有正面解釋,估計是漢能已花費了一定資源及成本在關連交易上,突然煞停為業績帶來衝擊。其二是稅務支出,除了金額比稅前溢利還要高外,計算一下實際稅率,去年上半年才是20%,今年上半年卻大升至123%。即使撇除遞延稅項,期內所得稅務支出達2.48億元,以中國法定企業所得稅率25%來倒算,應課說溢利至少應有9.93億元,但經營溢利(撇除出售附屬公司虧損及財務和其他費用)只有3.78億元。出現這個情況,估計大部分稅務支出來自製造業務,下游業務和企業其他未分配費用因錄得虧損或沒有收入,因而未有做稅金抵免預備。

沒有了大股東的大水喉射住,漢能的財務狀況又如何呢?截至本年6月30日,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分別為155.46億元和38.67億元,計算出來的流動比率高達4倍。流動資產看似充裕,但流動性較低的存貨和按金及預付款合共佔流動資產總值約32.1%。特別是存貨,不知何故,帳面值在短短6個月急升279.8%至25.03億元。按金及預付款也增加51.8%至24.84億元。此外,佔20.8%的貿易應收帳,當中超過70%已經逾期,逾期帳款主要來自漢能聯屬公司。

至於佔25.2%的應收合約客戶總額,還款進度似乎欠理想,未計去年底的32.79億元結餘,今年上半年已產生的合同成本加溢利達22.56億元,但還款僅14.92億元,令總額較去年底結餘增加19.3%。若簡單地只看流動性高的手頭現金,截至本年6月底有23.86億元,而附息銀行及其他借款為15.2億元,雖然還款不成問題,但現金對借款比率由去年底的2.3倍急跌至目前僅1.6倍,加上期內錄得虧損,不禁令人擔心情況會否惡化。

值得留意,在管理層的重組建議中提到,預期將會從總部、事業部及各區域公司總共精簡約2,000名員工,以本年6月底員工人數5,458名計算,相當於裁減37%員工。漢能停牌前的股價為3.91元,以52周最高價9.07元計算,股價下跌達56.9%。看來漢能的股東和員工是股票停牌的大輸家。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18

&&&&&&&&

2015年9月16日星期三

臉書中期純利為何下跌

Facebook半年少賺14.1%。 (資料圖片)
在香港,Facebook(NASDAQ股票編號:FB)譯做「臉書」,初時以為這是正式中文名稱,直至在某本地報章上看到「臉譜」這個譯名,查看後才知道譯名各地有異。例如港、澳、台普遍叫「臉書」,新加坡叫「面簿」,馬來西亞則叫「面子書」。

臉書早前公布本年度第二季度和上半年業績,表現稍勝預期,但消息沒有將股價續推高。今年已過了一半,究竟臉書財務表現如何呢?首先講半年營運表現,儘管收入較去年同期增40.2%至75.86億(美元,下同),但純利卻減14.1%至12.24億元。收入上升但純利下跌,主要是期內總成本和開支大增82.5%至24.32億元,當中以研發開支的升幅最高,較去年增加135.6%至22.31億元。其次是營銷開支期內增加83.1%至12.47億元。另外兩大開支即是行政和銷售成本,前者增加50.8%至5.79億元,後者增加41.3%至3.87億元。

來個同比分析(common-size analysis),將各項開支與收入相除,研發對收入比率高達29%,代表每100元收入中,臉書撥出29元作研發,反觀去年同期才不過17%,前後相差達12個百分點。為何臉書如此落重本在研發上?細看有趣發現,在22.31億元研發開支中,超過一半(即11.69億元)是以股份支付(share-based compensation)。若撇除此項非現金開支,期內研發開支僅10.62億元,對收入比率降至14%,仍較去年同期增94.1%。管理層解釋,因工程及其他技術職位增62%,帶動薪酬和福利開支上升。

值得留意,臉書在期內以股份支付的開支達14.66億元,八成(即11.69億元)用於研發,反映臉書與其他科網企業般,主要以公司股份吸引和挽留人才。若撇除期內所有以股份支付的開支,臉書上半年純利將有26.9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33.4%。可見此項非現金開支對臉書業績影響非輕。

此外,臉書另一項主要開支是營銷,期內對收入比率達16%,較去年同期增4個百分點。原因來自三方面,分別是無形資產(如收購回來的用戶)之攤銷、市場推廣及相關人員職薪酬和福利。特別是後者,此乃相關職位增41%所致。寫到這裡得出一個印象,臉書似乎正積極招兵買馬,細閱季報後得到證實,截至本年6月底,臉書員工人數為10,955人,較去年同期上升52.5%。

另一問題,為何收入升幅那麼高?原來主要貢獻來自廣告收入,期內增44.6%至71.44億元,當中又以行動版「動態消息(News feed)」廣告收入最標青。若在手機用臉書,有否發覺不時出現一些廣告如推廣某個應用程式或某某專頁?這些廣告既顯眼又突出,尺碼又剛好是手機螢幕般大小,極方便閱讀,難怪點擊率高,能收取較高廣告收入。今年上半年來自行動版廣告費佔總收入約74%,較去年同期的60%大升14個百分點。

早前看過一篇文章介紹臉書篩選資訊的技術原理,為免用戶瀏覽時因不斷往下捲動畫面而看不到部分內容,系統會把這些錯過了的資訊重置到較高位置,此技術還可提升朋友及專頁間互動率,令用戶閱讀的內容較以往多57%至70%。此外,系統每天可為用戶提供最多1,500條資訊,並按照用戶最近50次活動篩選出可能合脾胃消息,當中自然包括廣告。可以看到研發對臉書生意如何重要,這也解釋股份支付給研發的金額也最多。將公司前景與員工「錢途」連在一起,看來仍是科網企業賴以成功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16

&&&&&&&&

2015年9月12日星期六

科地農業核數師

科地農業去年度稅前虧損1.47億元。圖為其網站。
瓜瓜有位朋友經常戲謔說會計師肥得連襪也穿不下,先不論實情是否如此,但會計師承受的審計風險往往很大。以今年初為例,有兩位執業會計師因被裁定專業失當,遭會計師公會停牌兩年,相關會計師事務所也受譴責。此外,他們還須向公會及財匯局支付合共43.4萬元的紀律程序費用。與公會近期作出的紀律裁決相比,停牌兩年算得上是重罰,反映案情頗嚴重。根據判決書披露,涉事同行曾是科地農業(8153)核數師,在審核2009/10年度一宗重大併購時,違反相關專業和審計準則,包括審核前未有作適當及充分準備,在審核時又未有獲取足夠證據以支持審核意見。核數師該年收取審核服務酬金僅68.2萬元,加上非審核服務71.4萬元,合共僅139.6萬元。酬金與風險不成正比,當上市公司核數師不易。

翻查科地2009/10年度年報,他們於該年2月收購一家名為「康源」內地煙草耕作公司,相信上述紀律處分涉及的就是這宗。有趣的是,相關帳目幾經變動。首先,根據2009/10年度年報披露,收購作價14.03億元,當中3.05億元以現金支付,其餘10.98億元為可換股債券。由於收購回來的資產淨值僅5.86億元,多出來的8.17億元需視為商譽入帳。到2010/11年度,科地以「所得之額外資料」為由將資產淨值調低至5.4億元,商譽則相應調高至8.97億元,另確認3,434.8萬元為遞延稅項負債。

同時因康源生產量和銷售量較預期下跌,商譽和資產需減值,金額分別為1.2億元和8,969.4萬元。及後在2011/12年度,科地再為相關資產減值5,910.5萬元。來到2012/13年度,因上述核數師被財匯局調查,康源列帳需重新審視並重列,最後計算出來的代價為12.08億元,當中資產淨值大幅調升至9.17億元,商譽則大幅調低至2.91億元。此外,康源表現低於預期,商譽須全數減值,相關資產也於2013/14年度和2014/15度年分別再度減值8,996.1萬元和2,845.3萬元。

科地核心業務以康源烟草農業為主,其商譽和資產需減值,已大概估計得到整體營運表現不會好到那裡去。於2014/15年度,總收入大跌72.3%至僅1.31億元,經營虧損也增41.6%至1,401.9萬元。計入其他虧損、融資成本及無形資產減值後,稅前虧損達1.47億元。自2010年收購康源以來,科地收入增長不俗,2010/11年度增170.5%,及後2011/12年和2012/13年度分別有11%及10.7%增長。但股東應佔純利較差,除2011/12年度錄5,046.3萬元純利外,2010/11年和2012/13年度分別錄4.3億元和2.49億元虧損。到2013/14年度,收入急跌33.6%至4.88億元,股東應佔虧損則有2.48億元。因市場需求收縮,2014/15年度收入更銳減73.1%至僅1.31億元,股東應佔虧損則稍略收窄至1.33億元。收入減少兼連續4年錄虧損,還有流動負債高於流動資產,截至今年3月底,淨流動負債1.77億元,加上一筆5,123萬元貸款沒有正式貸款協議,難怪核數師拒絕發表意見。該筆貸款借款人是獨立第三者,即與科地沒有關連,卻「大嗱嗱」借出幾千萬元而不訂立合約,而且還是無抵押,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以為今年度有所好轉,豈料於2015/16年度第一季,收入較去年同期再減少78.7%,期內虧損擴大265.2%至4,025.1萬元。此外,科地於期內完成新股配售,合共籌得3,860萬元。不過,與去年年結的1.77億元淨流動負債相比,是否有點杯水車薪的感覺?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11

&&&&&&&&

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會計師自我監管機制不行嗎?


若有留意新聞,不時會看到會計師因違反紀律或守則,被香港會計師公會作出紀律處分。一般來說,投訴多數由公會註冊主任提出,表證成立後呈交理事會,理事會按規定審議,然後決定是否提交紀律委員會作裁決。不過,最近有一宗比較特別,投訴人不是註冊主任而是公會個別會員,連David Webb也撰文公開表揚。

事緣有會計師在推銷自己的自由職業工作時,誇大其所能提供的服務,除了在名片上聲稱自己是某專業團體會員及持有某學歷外,還在社交媒體聲稱自己是某審裁處及某專業團體的顧問小組會員。由於實情並非如此,最後遭人向公會投訴。

不清楚何因,公會當時沒有將投訴提交紀律委員會。按投訴人事後在某討論區公開透露,公會只打算向涉事會計師發出警告信,但投訴人不服,因此根據《專業會計師條例》第34(1AAA)條,要求公會將投訴呈交紀律委員會裁判,結果涉事會計師被譴責,並且需要繳付罰款和支付紀律程序費用。

會員投訴創先河

雖然第34(1AAA)條存在多年,但印象中鮮有被引用。此案例特別之處在於開創了先河,向紀律委員會作出的投訴,從此不再局限由公會註冊主任提出,只要會員理據充分並肯堅持就成。因條例第34(1AAA)條列明,如理事會決定不將有關投訴提交紀律小組,而投訴人因理事會的決定感到受屈,投訴人可要求理事會將該投訴提交紀律小組,而除非理事會認為未顯示有表面證據支持該投訴,或該投訴屬瑣屑無聊或無理纏擾,否則理事會須將該投訴提交紀律小組。

是否擔心日後有人濫用此條例,到時公會工作量大增之餘,變相鼓勵會員互相攻訐?相信不會,一來該條例賦予公會權力去篩選瑣屑無聊或無理纏擾的投訴,二來若會員引用34(1AAA)但投訴最後不成立,據說需要支付紀律程序費用。翻查過往紀律程序資料,此費用動輒過萬元,就以上述個案為例,案情並不複雜,費用也要2.2萬元。換句話說,除非投訴人有充分證據,否則不會輕易引用該條例,當然與錢作對者除外。

此案例另一特別之處是引發會計師監管的討論,David Webb認為,案例間接反映自我監管制度行不通。瓜瓜看法剛好相反,其實34(1AAA)的存在正好說明監管機制有效,因條例在某程度上防止放生自己人的情況發生。再者,既然有會員成功引用此條例,更加說明機制行之有效。

紀律委員會具獨立性

或許有人質疑,即使案件提交紀律委員會又如何,還不是自己人審自己人?此話差矣,按法例規定,紀律委員會由五位成員組成,當中的大多數成員,即包括主席在內的3名成員,是從業外人士組成的紀律小組中選派,該紀律小組的成員是由政府委任,另加兩名成員由專業會計師出任。相比起其他專業團體如醫務委員會,在28名委員當中,只有4名是業外人士。從中可以說明,會計師的所謂自我監管制度,其實具備相當大程度的獨立性。

當然,目前制度並不完美,其獨立性及透明度還有改善的地方。可惜的是,由獨立機構負責監管是大勢所趨,公會將會失去對上市公司核數師的監管權,包括日常監察、調查及紀律處分。

最後一提,不論從事審計還是會計,會計師的職責就是如實報導企業或機構的財政狀況和表現,因此具備良好品格是必要條件。不要以為誇大履歷是小事,若然連自己的履歷也如此,試問有誰願意把財務重任交給你?一旦被揭發而遭紀律處分,罰款還算小事,名聲上的損失卻是一世。雖然公會只會把相關記錄在網上保留不超過5年,但其他網站如Webb-site.com和討論版卻是永久,一個公開譴責,足以令會計師身敗名裂兼前途盡毀。

孟子說「術不可不慎」,意謂我們選擇職業不可以不謹慎,誠實也一樣,「誠不可不慎」呀!

原文刊於:《信報》年青有計專欄 2015-09-11

&&&&&&&&

2015年9月9日星期三

為何四環醫藥核數師不發表意見?

四環於3月起停牌。圖為主席車馮升。 (資料圖片)
一間企業若要谷大營業額,方法多的是,其中一個是串通分銷商。曾聽過某生產商想到在單據埋手,如一件只值60元產品,開發票卻寫100元。單是這樣做肯定騙不過核數師,所謂做戲做全套,當分銷商按發票金額支付貨款後,企業通過種種名義將40元退回。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不能直接向分銷商支付,方法之一就是在帳外設小金庫,經此金庫將款項退給分銷商。顧名思義,由於是「帳外」,這些交易不會在企業帳目中顯示,核數師無從查證。上述案例只用分銷商做手腳方法之一,主要分銷商數目愈少,出術成功率愈大。但凡企業銷售對象不是最終用家而是分銷商,雖非代表有問題,但需加倍留意其營業額是否存在水分。

在芸芸上市公司中,以分銷商模式營運的企業可謂恒河沙數,包括四環醫藥(460)。該股自3月底停牌,及後更被聯交所施加多項復牌條件,包括委聘認可獨立法證專家就幾項指控作法證調查,包括提高售價、向分銷商作出若干付款及分銷商進行商業賄賂。四環醫藥雖未公布法證調查結果,但根據其審核委員會調查發現,早前被視為第三方的「市場研究代理」,實際上由四環醫藥控制。四環醫藥透過這些代理直接或間接向分銷商支付若干款項作補償。另一項調查發現更有趣,四環醫藥竟透過僱員私人銀行帳戶作帳外交易,涉及帳戶多達33個,當中20個用作分銷商補償,另外13個用於其他業務。這些交易包括銷售及支付分銷權,收取若干分銷商存款,及支付薪金及若干僱員產生的開支。

為甚麼要向分銷商支付款項,而且這樣迂迴,當中又是否涉及如文首所述案例般抬價,是蓄意還是一時不察,以上問題需留待法證調查結果,但有一點可肯定,就是2013年若干帳目需重整,如早前被確認的21.46億元(人民幣,下同)分銷成本,現需與該年收入抵銷。經調整後,2013年收入由原先報告的47.33億元大幅下調45.4%至25.86億元。此外,上述被認定由四環醫藥控制的市場研究代理,現需併入帳目內。需要留意,調整對經營溢利影響雖輕微,但四環醫藥於2013年生意額即時由近50億元變成僅過25億元。此外,毛利率也由原先高達78.2%變成僅得56.3%。面對如此情況,身為四環醫藥核數師如何應對?答案是拒絕為其2014年度財務報告發表意見。不要以為核數師這樣就甚麼也不做,單是核數師報告便花不少篇幅解釋原因,難怪整份報告有7頁紙之多。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審核委員會已查出帳外交易,財務報告也重列,為何核數師仍拒絕發表意見?原因之一是核數師不能確定這些代理及其帳外交易是否完整。核數師在報告中提到無法取得足夠文據憑證,評估合併於帳內的代理是否真的受四環醫藥控制,及未合併的是否受控制。由於調查需第三方如分銷商合作,但部分人士不願提供資料或根本不回應,有些實體企業更已解散,故核數師無法確定調整是否必要。

重列後四環醫藥財務表現如何呢?於2014年,收入增19.2%至30.84億元,毛利率升12.2個百分點至68.5%。此外,2015年上半年收入增28.2%至17.74億元,毛利率升2.7個百分點至72.1%。需留意核數師是拒絕為2014年業績發表意見,2015年中期業績則是未經審核。究竟核數師會否就今年的全年業績發表意見,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09

&&&&&&&&

2015年9月8日星期二

ACCA與QP如何選? ( 二 )

在選擇ACCA還是QP這個重大問題上,上一篇講了三個考慮要點,這篇則講餘下三個。

4. 留意進修時間自由度

於進修時間編配而言,QP的自由度比較低,因為其模式比較特別,考生先須要完成相關的Workshop課程才能參加考試。稱得上Workshop,當然不是坐定定聽聽書那樣簡單,考生須要備課以回答問題,否則導師有可能不讓考生通過。相反,ACCA靠自修,進修時間編配的自由度較高。不過也因如此,自律就顯得非常重要。

5. 注意工作經驗規定

根據HKICPA的規定,會計師申請人必須具備三至五年的實際工作經驗,並且必須由AE ( Authorized Employer ) 或AS ( Authorized Supervisor ) 簽名作實。可是,相比香港的企業和會計師總數來說,目前AE和AS的數量並不算多,而且大部份是會計師樓,商業機構的AE和AS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ACCA在工作經驗方面也有Approved Employer的制度,不過不是硬性規定。不論僱主是否ACCA的AE,只要他們願意證明就可以。不過,考生還需要完成13個工作表現目標 ( Performance Objectives ),每個目標需要撰寫一份包括3道題目約150字的報告,而且報告必須由具備Qualified Accountant資格的Workplace mentor審閱及簽署。

6. 考慮認受性和知名度

個人而言,HKICPA和ACCA的認受性和知名度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不過,ACCA在國內較為知名,這可能是他們很早就已經在國內發展有關。另外,倘若日後希望拿取其他國家和地方的會計專業資格,及早選定HKICPA或ACCA也必須的。例如美國的AICPA以及英國的ICAEW,若果用HKICPA會員身份來申請的話,只要通過相關的規定和符合某幾項特定的資格就可以了。又例如希望獲取IIA的CIA資格,ACCA會員可以參加ACCA-CIA challenge exam,考生只需回答125條選擇題,不用像其他CIA考生般,需要參加3科合共325條選擇題的CIA exam。

還有一點需要留意,HKICPA和ACCA簽有互認協議,基本上HKICPA會員可以直接申請成為ACCA會員。不過,若ACCA會員希望申請成為HKICPA會員,申請人除了需要完成特定的ACCA考試科目外,他們還要參加1個QP workshop以及通過其Final examination,在工作經驗上也必須跟隨HKICPA的規定,由AE或AS簽名證明。

原文刊於:Education post 2015-09-08

&&&&&&&&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宋城呈獻竇娥冤

宋城演藝上半年營業額增47%。圖為其網站。
內地民營企業宋城集團早前在網上實名舉報當地高級法院院長「失職瀆職、干擾司法公正」。不單如此,他們更安排一場表演,劇目極為矚目叫「現代竇娥冤」,從圖片所見,多名飾演竇娥的演員在呼冤,還造出「六月飛霜」效果,認真別開生面。宋城以話劇來申冤,正因其強項就是演藝產業,旗下宋城演藝(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300144)更是上市公司。有傳宋城此舉與他們在杭州的商舖業權訴訟敗訴有關。翻閱宋城演藝最新中期報告,未提及任何重大訴訟,或許只涉宋城集團本身。但若傳聞屬實,以竇娥來申冤似乎不太切題,因竇娥是遭奸人陷害,最後含冤招認殺人而被正法,與產權訴訟無關。

說到宋城演藝,他們經營多個主題公園及旅遊文化演藝業務。旗下主題公園也頗有特色,較有名的要數坐落在杭州的宋城景區。香港從前也有個「宋城」,就是當年與荔園為鄰的那個主題公園,最後因生意慘淡而結業。杭州宋城的營運模式與香港宋城有幾分相似,園區除滿布模仿宋代建築外,還安排各式文化表演如大型歌舞、拋繡球、民俗表演雜技等,務求讓遊客體會古宋風情。園區內還有名為《宋城千古情》的表演節目,中期業績披露此招牌節目於五一假期創單日演出10場紀錄,有幾受遊客歡迎可想而知。

或許有朋友問,這麼老套誰會去?從宋城演藝業績可得到答案。上半年旗下主題公園接待遊客數目達900萬人次,增66.7%。據《2014年全球主題公園調查報告》,杭州宋城景區遊客接待量為1,456萬人次,於內地排行第一,在亞太區排第八。遊客數目增長強勁,收入水漲船高。於2010年至2013年,營業收入增長維持在13.4%至16.2%之間。2014年收入增37.8%至9.35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上半年收入更大增47%至5.73億元。

要成功吸引遊客,主題公園除佔地要廣建築要多外,還要配備大量工作人員負責接待,也要安排大量表演者演出,主題公園這盤生意在內地賺錢嗎?答案是「非常好賺」。以今年上半年為例,營業成本加營業稅金合計1.76億元,與收入相減後毛利達3.97億元,毛利率69.2%。將毛利減去各項經營開支如銷售、管理、財務和減值損失,及加上投資收益,營業利潤達3.44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59.9%,經營利潤率則升5.5個百分點至60%。計入營業外收入和支出,及扣除所得稅後,本年上半年純利達2.7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61%,純利的邊際利潤也升4.3個百分點至48.6%。換句話說,在每100元收入當中,宋城演藝能賺取48.6元純利,認真和味。

在宋城演藝經營的3個主要景區中,「杭州宋城」對集團收入貢獻最大,今年上半年有2.13億元,佔總收入約37.1%。其餘兩個景區「三亞千古情」和「麗江千古情」收入分別為1.43億元和7,250萬元,對總收入貢獻分別為25%和12.7%。但若論盈利能力,「三亞千古情」毛利率最高有82.2%,「杭州宋城」和「麗江千古情」分別為78.3%和64.8%。宋城集團這樣高調地申冤,宋城演藝表示不會對其營運產生任何影響。話雖如此,舉報事件發生後,其股價顯著下跌,以收市價為例,事發前(8月11日)股價為67元,事發後(8月12日)下跌9.9%至60.39元,市場看法似乎頗為負面。

香港的司法制度建全而且獨立,希望他朝我們不用淪落至此,法庭判決也信不過之餘,還要如此別出心裁去申冤。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04

&&&&&&&&

2015年9月2日星期三

人民幣貶值對內房股有幾大影響?


上月中國人民銀行突下調人民幣兌一美元中間價,不少內房股如世茂房地產(813)、碧桂園(2007)和恒大地產(3333)於8月11日至13日期間收市分跌1.9%、3.6%和4.5%。因其收入以人民幣計價,卻持美元或港元債務,若人幣貶值,利息開支無可避免增加,業績肯定被拖累。

需留意各企業外幣借貸水平不同,人幣貶值的影響自然有別。要衡量影響程度,不用親手計,只要翻閱財務報表附註關於「財務風險管理」就成。此附註披露企業所持財務工具相關風險及其避險政策,設有「敏感度分析」,顯示企業承擔市場風險(包括匯率、利率及其他價格風險)如何影響損益和權益,有助了解如何管理財務風險。

以恒大為例,按2014年度年報,若人民幣兌1美元及港元貶值5%,該年除稅後盈利將減3.8億元(人民幣,下同)。以恒大該年除稅後盈利180.16億元計,減幅約2%(見附表),影響看來不算很大。至於世茂和碧桂園,若人幣兌美元及港元貶值5%,除稅後盈利將分別減10.38億元和13.22億元,以去年除稅後盈利計(分別為94.88億元和106.12億元),減幅分別為11%和12%,影響相對大得多。有趣的是,人幣貶值對恒大損益衝擊較細,但股價跌幅卻較大。相反,世茂和碧桂園承受影響較大,但股價跌幅卻較細。究竟是市場未完全消化資訊,還是有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論金額,3間企業外幣借貸總額差別不算大,截至去年12月底,世茂、碧桂園和恒大分別為278.83億元、307.01億元和302.82億元。但恒大總負債較大,金額3,620.84億元,外幣借貸佔總負債比率僅8%。反觀世茂和碧桂園總負債相對較細,相關比率分別為18%和15%。恒大稅後盈利較高,這解釋為何人幣貶值對其衝擊較少。翻查年報,3間企業沒有對沖(如訂立遠期外匯合約)規避匯率風險。於恒大可理解,因貶值對損益影響較少。但於世茂和碧桂園而言,既然潛在影響較大,為何不做對沖呢?世茂解釋,因預期人民幣及外幣負債淨額將升值,很明顯他們估計錯誤。但在本年度中期業績公告中,管理層指正拓展國內融資渠道包括資產證券化及發行人幣債券,藉此改善借款結構以抵禦人幣貶值風險。

至於碧桂園未有解釋不做對沖原因,只表示考慮採用外幣對沖政策。但在本年中期業績公告中披露,今年上半年已開始降低美元及港元借貸佔總借貸比例,開始採用外幣對沖工具以管理外匯風險。究竟人幣貶值對今年盈利實際影響如何,留待年結時跟進。

此外,內房股另一重大市場風險就是利率,但比匯率衝擊較少。以恒大為例,若借款利率升100個基點,去年除稅後盈利將減1.35億元,減幅約0.7%。如世茂,若人幣浮息借貸利率升100個基點,除稅後盈利將減1.91億元或2%,若美元及港元浮息借貸利率升100個基點,除稅後盈利則減1.29億元或1.4%。至於碧桂園,利率波動對業績影響較敏感,貸款利率增50個基點,未計利息費用資本化,財務成本將相應增1.94億元。但他們正降低外幣借貸比例,加上人幣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對盈利影響應不大。

原文刊於:am730 2015-09-02

&&&&&&&&

LinkWithin

Blog Widget by LinkWit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