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星期二
炒賣iPhone給香港甚麼啟示
上周五有報道指出,不少先達店「炒燶」了iPhone6。報道究竟有幾真確無法求證,不過,分析了連日先達和華強的「收機價」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雖然兩地的收機價隨時間而有所下跌,但兩地的價格差距(以百分比計算)不單沒有下跌,相反卻是在上升。
未進一步講解結果前,或許先講一下分析方法。首先,兩地的收機價均來自某一個網站,雖然沒有實地查證是否準確,但按身邊同事和朋友的放售結果,發現與網站提供的價格相差不大。分析的時間範圍由本月19日(即是iPhone6正式在香港開售之日)至本月25日。由於華強店以人民幣報價,為了方便分析,所有價格均以1元人民幣兌1.3港元折算。此外,由於是次手機推出了兩款型號,而且每款均有三種顏色和三個記憶儲存量可供選擇,因此,合共有18個款式。為了方便比較,每日的收機價格均以當日18款的平均數來計算。
就以本月19日的價格為例,18款手機在先達的收機價合共是23.1萬元,平均值就是12,839元。同日,18款手機於華強的收機價合共是22.44萬元人民幣,平均值是12,467元人民幣,以上述兌換價折算出來就是16,207港元。那麼,兩地差價就是3,368元(以16,207元減12,839元),而且是華強價的36%。將上述7天的數據造成折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兩個現象。
首先,先達收機價(藍線)和華強(紅線)收機價隨時間回落。不過,若論幅度,先達收機價的跌幅較華強大。以本月25日為例,先達的收機價較本月19日跌了38%,反觀華強的跌幅只有33%。嘗試解釋這個現象,按以往炒賣模式,先達店先從散戶手中收集手機,然後以批量方式轉賣給華強店圖利。因此,先達收機價主要是參考華強收機價而釐定。這樣就可以估計,先達收機價是隨著華強價而回落。
可是,為何先達價的跌幅較大呢?相信是風險問題。假設先達店的利潤就是兩地收機價的差距,由於華強收機價必定會隨時間而下跌(因市場愈來愈多iPhone供應),先達店持貨愈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的機會自然愈大,加上將手機運到華強需要冒上關稅的風險,先達店要有利可圖,就要令利潤率隨時間增加。要做到這點,惟有大幅調低收機價,而且跌幅必定要比華強價更低。這就解釋了第二個現象,為何兩地價格差距(灰線)波幅不算大,但此值對華強價的比率(黃線)卻隨時間上升。
其實在這短短7日,兩地價格差距最大發生在正式開售日後的第二天,差距有4,027元,最小則發生在第四天,有2,114元。在第五天反彈至3,396元,其後兩天則分別維持在2,863元及2,943元的水平。若將差距與華強價相比,第一天的比率有21%,第二和第三天維持在26%,第四天突然回落至19%,第五天則大幅反彈至32%。雖然第六和第七天稍為回落,但也維持在27%水平。
從上述價格分析可見,作為「中間人」的先達店,按道理應有利可圖,但為何不少店主仍說要虧本呢?若果他們所言屬實,而非「出口術」企圖壓低回收價,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們未能成功轉售收購回來的手機。為甚麼?因為現在資訊發達,不少香港散戶甘冒關稅的風險,而直接到華強放售(當然,若果將手機拆了盒扮成自用,風險相對低很多,但售價就可能低一些了)。此外,還有不少內地商戶,完全繞過先達店和華強店,自行來到香港直接參與收機。其實到銅鑼灣蘋果專門店外看看就能略知一二,後街坐滿了不少內地客,熱鬧情況尤如一個小市場。
與往年一樣,iPhone之所以能炒得起,因為兩地的法規有別。每當推出新手機,香港基本上沒有甚麼限制,內地則需要申請。可是,內地市場需求卻強勁,造就了香港「中間人」的角色。不過,由於香港資訊自由而且迅速,加上人和貨的流動相對上較自由,反而扼殺了香港中間人的生存空間。
梁特首曾經說過,香港要成為「萬能插蘇」,將內地與世界連接。不過,炒賣iPhone這個事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究竟香港這個「插蘇」⻆色,還可以繼續做多久呢?
文章來源:am730 2014-09-30
&&&&&&&&
Labels:
《am730》審計密探CIA專欄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